武胜县中心中学图片(武胜县中心中学是普高嘛)

文/皖江潮
【3】
中心古镇岁月稠
1968年11月初,已是深秋季节,高大的白杨树落下片片黄叶,随风飘零。苍茫的嘉陵江上,一叶扁舟从沿口码头向下游飘去。我与周大赉告别医院的良师挚友,乘木船去中心区医院报到。几天前经与生产指挥组卫生组商定,因中心医院急缺外科、内科医生,要我们去那里工作。中心镇是武胜老县城,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三面被美丽宽阔的嘉陵江环绕,城东江对岸有著名的天印山以及耸立向天的立石子标志石,西门外有历史悠久的中心中学。城内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和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城内有中心初中、民办中学和一所完小。全镇居民单位职工共约四千余人,加上四校学生共有六千多人。一所区医院,看来医院压力确实较大。

和一年前我们刚来时想法不同,周大赉早晚要回徐州,在县医院或在中心医院上班,已无所谓。而我则想能和杨医生在一起也好,来日方长,以后慢慢设法调走,因而我们便同意来古镇工作了。
小船顺流而下,在中心镇北门码头靠岸。爬上一个约四十多公尺的石梯陡坡,穿过城门洞进入北街,前行一百多米便到医院了。院长王济生和杨医生,胡志远医生等人,已在门口迎接。我们被安排在院内右侧一排平房的一间屋住下,约二十平方,两张单人床一张木桌。第二天,便正式上班。住院部病房有30张床,以内科为主,交周大赉管理。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医生,都上门诊,有住院病人须到病房处理。我与彭祥生上外科,杨医生上妇产科,李永银上中医科。门诊夜班由各科轮流,次日休息。
杨医生住在左侧院子,最里面的一间宿舍,约有二十多平方米。门外有一个共用厅堂,大约五十平方米,四家共用。
这时,杨医生已写信给父亲,说明了我们的交往情况,父亲完全同意。我也给姐姐和姐夫,大哥去信,介绍了杨医生的情况,他们都表示年龄也不小了,能找一个医生同行也很不错,都很支持。
县医院内科医生蒋明恕,是胜霞泸州医专同学,早一年毕业分来武胜,两人关系很好,无话不说。她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乐以助人。其父蒋逵,是抗日战争期间陪都重庆的防空副司令兼参谋长,中将军衔。日军狂轰滥炸,他殚精竭虑,为保护山城百姓的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蒋医生是名门之后,但她为人低调,从不在人面前提到一句。直到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中重庆电视台,采访她姐姐的专题片播出后我才得知。蒋明恕也赞同胜霞的选择,表示一定到中心来参加婚礼。
1969年1月16日,我与胜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蒋明恕、罗禄忠、春诗、克彪、唐远福夫妇,步行18里,从县医院来中心参加了婚礼,令我们感动不已。蒋明恕、孙克彪还亲自动手做菜。一共做了十个菜,当时肉、糖、鸡蛋什么都要票,我们攒了几个月的票,朋友们又支授了一些,终于做了四桌菜,请了医院所有职工,中学二位老师等。虽不丰盛,但大家还是吃得很尽兴,罗禄忠,大赉、春诗都烂醉如泥。
晚上,嘉陵之声的同学们得到了消息,说一定要来朝贺一番。他们带来笛子、二胡等乐器,就在宿舍外的厅堂内拉起电灯。蒋队长、吴更生、吴宝元、杨成明、曹均珍、向从秀、邓知行、唐恩胜、曹继琼等献上了表演唱、合唱、独唱等节目,文成元、谭念精、邓长礼等表演了二胡、笛子独奏。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声,婉转悠扬的二胡、笛子演奏,得到大家热情的掌声。医院附近的居民,也来了不少。向大家散发一些糖果,在欢声笑语中散去。
让我和胜霞感到十分内疚的是,未能邀请宣传队同学们来参加婚宴。当时物资缺乏,什么都要票。也真对不起他们,很是抱歉。
次日上午,孙克彪、蒋明恕、春诗、禄忠、远福夫妇,由北门过江,步行赶回沿口。那时无班车,步行要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这些来四川后结识的朋友们,经过文革的风风雨雨,友谊更加亲密,更加信任。虽然后来都分散了,但回忆起在一起峥嵘岁月,总是难抑内心的激动,思绪万千。
区医院是农村最基层的综合医院,杨医生来了后,妇产科才开展了刮宫、引产、胎头吸引,产钳使用,剖腹产、宫外孕腹腔大出血等手术。这是中心建城六百年来,从来没有的事情。以前的助产士、接生员对这些操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甚感惊奇。这些开创性的手术,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内科周大赉,也抢救了农药中毒,心衰、肺心病等前所未有的疑难重症,大大提高了内科诊疗水平。外科我与彭祥生也做了阑尾炎、肠切除吻合术、刎颈抢救等手术、也填补了技术空白,开创了手术先例。
当时,我们在极简陋的条件下,冒着风险做了些手术。中心区广大百姓的病痛得到及时救治,他们是看到而心存感激的,我们与不少淳朴善良的农民、城镇平民成了很好朋友。一个当场天的下午,病人已经不多,这时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军人,一身戎装。原来是一位姓雷的部队副团级干部,他不是来看病而是来表达谢意的。他老家住龙门公社三大队,老父亲因嵌顿疝,不久前来做了手术,术后恢复好,侄媳妇因难产做了剖腹产,也很顺利。他感觉医院技术不错,特地来看看,并表示感谢。他说:“我离家多年,走过不少地方,发现还是家乡医生好,中心区医院真是藏龙卧虎,医术很高啊”。我连忙说:“不敢当,给乡亲们解除病痛,是医生的职责,我们水平低,还差得远呐。”
他说藏龙卧虎,有点夸张了,但中心医院家属院,一排简易砖木结构,竹篱巴墙的几家宿舍,五十米以内,出生了三个名牌大学的博士。一名医学博士,两名工学博士,倒是事实,而后两人确是虎年所生。这密度也的确比较高。

区医院除了医疗工作外,还要培训赤脚医生,助产员,巡回医疗、每年要下去三个月。1969年夏天,我到清平公社陈家寨小学驻点,有幸结识了志愿军转业干部、教导主任唐兴善老师,和他爱人何老师。在文革的动乱年月,读书无用论盛行。但唐主任敢于管理,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读书。他兢兢业业守卫着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的确难能可贵。对子女也教育有方,要他们珍惜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小女子眉酷爱读书,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在县医院工作,业余写作达到专业水平,表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唐老师已作古多年,但我依然常常怀念着他,怀念着陈家寨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
七十年代开始,为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基层医院一项主要任务,口号是“一安二扎”。结扎输精管手术,成了外科医生的首要工作。我马不停蹄到各公社做手术,实在忙不过来,必须培养手术医生。于是从各公社卫生所抽外科医生来学习。抽了李全金、匡中熹、曹正礼、刘兴中等8人跟着我学,有医生开玩笑说:“你这八个徒弟,前呼后拥真是八大金刚,护卫着你啊”。我让他们先看我做,而后手把手教他们做。‘钳穿法’手术不难但要仔细,如伤到血管会引起阴囊血肿,经十天学习都可以单独做了。刘兴中做得又好,又快、没有后遗症,无伤口感染。曹正礼有一次做了一个大血肿,有柚子大,只得收入住院,切开阴囊清除血块,找出血点止血。
记得有一段时间,在清平做手术,公社书记彭玉斌,副书记社长刘义良,十分重视。他俩轮流坐镇卫生所,彭玉斌人很精干,个子不高,说话干脆,果断。刘义良要高些,胖胖的面孔,一脸福相,他温和、厚道、做事认真。他们要求大队干部、赤脚医生,按时把结扎对象送到公社诊所。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我与刘兴中共做了103人,累得腰酸背痛。彭玉斌、刘义良也在诊所陪我们吃饭,一起饮酒小酌,表示慰劳。相谈甚欢,兴尽而散。
由于武胜县结扎安环的手术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1973年5月,全省计划生育经验交流会,在武胜召开。代表三百多人,大礼堂开会,还乘汽轮到清平公社参观交流,中午在清平小学教室吃饭。从县招待所来的厨师,带来厨具、餐具,在清平几家餐馆厨房做菜,很是闹热了一番。
日子在紧张劳累中一天天过去,1976年10月上旬的一天,有线广播喇叭突然传来“洪湖水浪打浪”久违了的歌声,不久北京传来粉碎“四人帮”的大好消息。此后开会传达,折腾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了!各项政策也逐渐拨乱反正,人事调动也解冻恢复,孙克彪、周大赉、庄墨莲、也先后调回天津、徐州、南京,孔雀东南飞了。故乡的亲友们,也希望我们调回安徽,姐夫也找到省人事厅,发商调函到武胜。结果函已发来,武胜这边一直不办,可能意识到都放走了还真是失策,不同意放人。(待续)

作者简介:皖江潮(郑方隆)男,汉族,武胜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六十年代毕业于安医大,曾在中心区卫生院工作十多年,调县医院外科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看书,养花,画画,偶尔写点回忆,散文,诗词以打发时间。
来源:巴蜀星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夕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