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扬州汽车技师学院在哪(扬州汽车技师学院学的什么)

摘要为坚决筑好筑牢校园免疫屏障,切实为中小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9月18日起,扬州主城区全面启动12-17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在家长、监护人以及学生知情、自愿、同意的原则下,配合专业医疗机

为坚决筑好筑牢校园免疫屏障,切实为中小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9月18日起,扬州主城区全面启动12-17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在家长、监护人以及学生知情、自愿、同意的原则下,配合专业医疗机构,分步骤、有序、安全、稳妥做好12岁至17岁学生疫苗接种工作。今天,记者来到了广陵区接种现场进行了探访。

广陵体操馆:提前部署,现场井然有序

“同学们,请戴好口罩间隔1米,有序排队,接种疫苗后到观察区等候半小时,无异常方可离开。”今天上午,广陵体操馆内,广陵区教体局志愿者正在提醒。

从上午8点半开始,扬州市第一中学的1800名学生,分批有序在广陵体操馆进行新冠疫苗接种。

记者看到,广陵体操馆接种现场,分为等候区、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等,现场还设置了应急配套设施。学生分班级、分批次错峰有序接种。学生们自觉佩戴口罩,严格遵守间隔一米的要求,进行健康码、行程码验证后,由一名家长陪同,有序进行疫苗接种。

“孩子们分批限流进入,每个班都安排不同的时间点,安全有序,我们非常放心。”市一中家长张先生说。

“广陵教体系统志愿者们周到细致的服务,医护人员高标准高质量的专业操作,孩子们的听话懂事,家长们密切配合,让我非常感动。”现场,学生家长赵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从18号起,在12-17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期间,广陵区教体系统每天都有20多名教师志愿者,20名保安,由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在广陵体操馆进行现场秩序维持。

广陵区教体局体卫艺科科长魏军告诉记者,12-17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由学校属地政府开展,在广陵的市直学校以及广陵区属学校,加起来有35000多名中学生,工作量非常大。为此,广陵区教体部门与卫健部门提前精心安排,做了大量工作。

广陵区卫健委副主任周峰介绍,9月18日至30日,每天约100名卫生工作者分批参加此次接种工作。

头桥卫生服务中心:按年级分批错时进行接种

今天上午8点开始,在广陵区头桥卫生服务中心,头桥中学580名初中生按照时序进行接种工作。

“为了确保接种科学有序,我们提前部署,精心安排。”头桥中学校长佘军民告诉记者,该校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成3个批次,分别于上午8点、9点、10点接种。按照要求,学生由家长陪同到达头桥卫生服务中心,随身携带由监护人签字确认的知情同意和健康询问等材料,按照班级统一集合,各班班主任和老师在现场维持好秩序。

记者了解到,从9 月18 日开始,扬州市一中、扬州中学、扬大附中、扬大附中东部分校、朱自清中学、文津中学、田家炳中学、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扬州树人学校、扬州高职校、扬州技师学院、扬州汽车技师学院、红桥高级中学、向往学校、华师广陵实验初中等学校的12-17周岁学生,在广陵体操馆进行专场接种。而广陵区属学校汤汪中学、霍桥学校、李典学校、头桥中学、新坝中学、北洲中学的学生则在属地医院进行接种。

广陵区在规定时间段内上述接种点只接种12-17 周岁人群,不接收其他人群接种。12-17 周岁人群前往接种点时由监护人全程陪同,知情同意和健康询问等材料应由监护人签字确认。

提醒:接种新冠疫苗,这些你要知道

根据邗江区《致学生和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邗江区也是从9月18日开始,对全区12-17周岁人群实施新冠疫苗接种。

据悉,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症包括:

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据悉,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出现如下不良反应:

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极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通常在2-3天内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症状较重或无法自行评判严重程度,应及时就医处理。

疫苗接种后注意事项则包括:

1、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留观30分钟,留观期间,受种者如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四肢湿冷、皮疹、脉速而弱、发绀、面部和喉咙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请马上找接种点医生处置。

2、接种后应多休息,多饮水,注射部位保持干净卫生,不清洗、不挤压按摩接种部位,以防局部感染。

3、接种后应查看接种预约,掌握下次疫苗接种时间。

4、接种后仍要坚持戴口罩、一米线、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防控措施。

记者 刘冠霖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