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方案(航空专业一年学习计划)

摘要高频次的气象数据如何及时传输?预报服务系统平台如何高效支撑三大赛区现场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冬奥北京气象中心以“智慧”作答,彰显赛事气象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1月27日至2月

高频次的气象数据如何及时传输?预报服务系统平台如何高效支撑三大赛区现场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冬奥北京气象中心以“智慧”作答,彰显赛事气象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1月27日至2月20日,为冬奥会12个场馆、19类比赛项目提供数据服务,累计发送5000余份数据产品。2月25日至3月14日,为冬残奥会5个场馆、4类比赛项目提供数据产品服务,累计发送1000余份数据产品。”这是冬奥北京气象中心直接向冬奥组委数据中心提供的冬奥C49天气报告及ODF数据服务。

根据冬奥组委及国际奥委会对冬奥气象数据的需求,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参照奥委会的冬奥气象数据标准,提供包含雪温雪质、冰温冰质等非气象要素在内的冬奥C49天气报告,以及包含气象实况、预报、预警等气象要素在内的ODF数据服务。冬奥三大赛区显示大屏、电视评论员解说系统、MYINFO信息服务系统及世界各地订阅该数据服务的客户,都将实时获取使用这些气象信息。

赛事期间,每日逐小时向各赛区、各场馆、各项赛事提供多类数据,工作量可想而知。“要让数据传输更及时、更高效!”以此为目标,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实现了ODF及C49冬奥气象数据从数据采集、传输、整合的全流程自动化,这在冬奥历史上尚属首次。

1月30日,在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前方工作组驻场的北京市气象台决策服务首席预报员吴宏议(中),向北京冬奥组委领导汇报天气情况。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全流程自动化让对外数据服务更及时、更集约、更智能,数据采集、传输、生成、发布各个环节,均处于冬奥气象服务全流程实时监控下,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第一时间向相关环节负责人示警,确保面向冬奥组委及国际奥委会的气象信息服务安全高效。

2月7日下午,存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导致数据传输中断,值班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核查处理故障,同时联系冬奥组委启用备份措施进行数据传输。一小时后,系统恢复,冬奥组委反馈:故障期间信息传递及时,对比赛没有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满足冬奥气象服务全流程、多方面的业务需求,冬奥北京气象中心牵头,与冬奥河北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业务单位合作,基于“云 端”进行冬奥核心业务系统部署。核心业务系统包括支持预报员开展气象保障服务的多维度冬奥预报、冬奥现场气象服务、冬奥气象综合可视化、冬奥航空气象服务、智慧冬奥2022天气预报示范计划集成显示平台,对外提供气象服务的冬奥智慧气象App,以及冬奥全流程实时监控平台。

以冬奥气象综合可视化系统为例。该系统提供冬奥赛区分钟级三维立体观测数据、百米级数值预报产品、赛区精细预报、赛区服务专报以及冬奥业务综合监控报告等综合查询显示,是冬奥预报服务人员查看气象数据资料的重要平台,也是生产ODF数据的平台。系统根据预报服务人员需求持续进行多次升级,精细打磨完善交互式体验和多项功能,有效满足了冬奥预报服务人员的业务需求,同时通过冬奥专线提供冬奥组委使用。比赛期间,系统日均访问量约100万次。

这7个核心业务系统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遵循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约化建设理念,实现“统一开发、京冀互备、三地共用”,有效提升预报服务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冬奥会期间,驻守国家体育场的气象工作人员及时维修场馆冠顶的自动气象站,为气象服务保障提支撑。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汇集中国气象局、京冀两地冬奥业务及科研数据的京冀主备数据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冬奥气象数据环境,可为冬奥业务系统及对外气象服务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服务。数据接口日均访问量约1000万次,数据响应平均不到1秒。依托冬奥场馆100M专线和高效的数据响应,冬奥预报服务团队在场馆访问核心业务系统,具有跟局域网用户同样的使用体验。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虽已闭幕,但基于冬奥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的数据产品开发和运维管理模式将在后期保障重大活动、韧性城市安全运行、极端天气风险防范等方面不断深化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同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