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 行七首·其四》概述
《从军行七首·其四 》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中的第四首。 这组诗共有七首, 每首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现了盛唐时期军人的生活和边塞的风貌。《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深情的诗句和壮 丽的景象而闻名, 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原文、翻译及赏析
以下是《从军行七首·其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 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 玉门雄关, 远隔千里, 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 身经百战, 铠甲磨穿, 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 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 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诗中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 对比鲜明, 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动昂扬豪迈之情。 全诗珠联璧合, 情景照人,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 国力强盛, 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 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 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主要内容与主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主要描述了边关将士的悲惨遭遇, 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佩。 诗中通过描绘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的景象, 以及边塞古城玉门雄关的遥远相望, 展现了一幅广阔的西北边陲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 守边将士们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的形象尤为突出, 他们的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誓言更是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上就是《从军行七首·其四》的主要内容、赏析及相关信息。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