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摘要根据您的查询,我将为您提供有关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的相关信息。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才横溢,尤其擅长写边塞诗歌,这些诗歌往往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深

根据您的查询 , 我将为您提供有关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的相关信息。

王昌龄(698年 -756年), 字少伯,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才横溢, 尤其擅长写边塞诗歌, 这些诗歌往往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乡之情, 以及对战争的深刻体验。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充满了浓郁的军事色彩和强烈的情感。 这七首诗各自独立, 又相互关联, 展现了唐代边疆的风土人情和战争场景。 以下是其中一首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在烽火台之西的高楼上, 黄昏时独自眺望, 海风正吹动着秋天的凉意。 羌笛吹奏着《关山月》的调子, 无奈那远方的闺房里, 思妇怀抱着无尽的忧愁。 琵琶弹奏出新的旋律, 却总是离不开那关山的离别之情。 纷乱的边疆愁绪道不尽, 高悬的秋月静静地照着长长的长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戍楼上的黄昏景色和羌笛的乐声, 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壮的氛围。 诗中提到了“金闺”、“琵琶”等具有浓厚边塞特色的意象, 表达了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同时,“边愁”、“秋月”等词汇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 既有视觉的描绘, 又有听觉的感受, 更有心灵深处的触动, 体现了王昌龄高超的抒情技巧。

以上是关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部分信息。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网页。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