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登岳阳楼唐杜甫

摘要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登上岳阳楼赏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危机的哀愁和对家乡的思念。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

杜甫《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表达了诗人登上岳阳楼赏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危机的哀愁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 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凭轩远眺,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 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 因此创作了这首《登岳阳楼》。

诗歌主要内容

《登岳阳楼》全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诗歌翻译及赏析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 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音信全无, 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着栏杆远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此诗是登楼抒怀之作。 首联“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 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 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 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 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 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 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 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 天在变, 地在变, 国在变, 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 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 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此诗虽是即景抒怀,但由景寓情,情寓于景, 在描绘景象的同时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尤其是即景抒情之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的艺术魅力, 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 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俊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