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红藕香残玉簟秋

摘要“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红藕 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 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翻译

荷已残, 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 那白云舒卷处, 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 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 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 自顾地飘零, 水, 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 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 这离愁, 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个起句便以新颖的感受、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形象, 预示了全词的风格和氛围。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 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 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 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 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 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下阕紧承上阕最后一句的意脉继续申展下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承上启下, 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 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

整首词通过环境的描述、景物的衬托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 把李清照此时此地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最后三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 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