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吹玉笛
黄鹤楼 中吹玉笛
诗歌的创作背景
" 黄鹤楼中吹玉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 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 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 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 途径江夏时所作。
诗歌的内容与赏析
该诗是李白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 抒发了其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全诗四句, 前两句写诗人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 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 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 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 借景抒情, 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诗歌的主题
李白在诗中以贾谊自比, 用“一为迁客去长沙”来表达自己无辜受害的愤懑, 并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未使他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 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 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 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 多么隔膜啊! 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鹤楼闻笛》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笛声悠扬, 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由听觉诉诸视觉, 通感交织, 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其次,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独特, 诗写听笛之感, 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 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 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 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 借景抒情, 使前后情景相生, 妙合无垠。
综上所述, “黄鹤楼中吹玉笛”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作品,更是一首深刻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政治态度的诗歌。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阳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