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古诗带拼音
《偶成》拼音 版
shào nián yì xué l ǎo nán chéng , 一寸光阴不可轻。 wèi jué chí táng chūn cǎo mèng , jiē qián wú yè yǐ qiū shēng。
这首诗出自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之 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 一字仲晦, 号晦庵, 又号晦翁, 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 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 卒后追谥“文”。 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 师承二程学说, 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 集宋代理学之大成,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偶成》这首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 相传朱熹年老时, 散步到一所学堂, 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 当时正值深秋, 梧桐树叶随风飘落, 朱熹看到这一幕, 不禁感慨万千, 随口吟下这首诗, 后人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诗的前两句“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意思是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 学问却很难成功, 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 不能轻易放过。 这里,“少年”指的是年轻的时候,“易老”指时间过得很快, 人容易变老。“学难成”则指学问不容易成就, 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一寸光阴”形容时间短暂,“不可轻”则是说不能轻易放过, 强调时间的宝贵。
诗的后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意思是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 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这里,“未觉”指还没有感觉到,“池塘春草梦”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 象征着美好的青春时光。“阶前梧叶已秋声”则描绘了秋天的到来,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对比春天的美好和秋天的萧瑟, 表达了朱熹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学问追求的执着。 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因为时间一旦流逝就无法挽回。 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 才能在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而且在教育和人生哲理方面也有深刻的启示。 朱熹通过这首诗, 向世人传达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重要思想,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阳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