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钱塘湖春行译文

摘要《钱塘湖春行》译文《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下是该诗的译文: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钱塘 湖春行》译文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该诗的译文: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 孤山寺: 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 名承福, 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 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 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 可俯瞰西湖全景。
  2. 贾亭: 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 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 贾全出任杭州刺史, 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 水面初平: 湖水才同堤平, 即春水初涨。 初: 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 常用来表示时间, 是指刚刚。
  4. 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看上去, 浮云很低, 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 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5. 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 黄鹂, 鸣声婉转动听。
  6. 争暖树: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 向阳的树。
  7. 新燕: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 啄: 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9. 乱花: 纷繁的花。
  10. 浅草: 浅绿色的草。
  11. 才能: 刚够上。
  12. 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
  13. 行不足: 百游不厌。 足, 满足。
  14. 阴: 同"荫", 指树荫。
  15. 白沙堤: 即今白堤, 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 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 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 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 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

赏析

《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既写出浓郁的春意, 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 景中有人, 人在景中, 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 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 就不落俗套, 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 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 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 衔接十分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 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给人以清新之感。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 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只见绿杨荫里, 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 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 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 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 诗人也余兴未阑, 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 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希望以上的译文和注释能够帮助 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美丽的诗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