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摘要《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概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长安期间的孤独和对仕途失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挫折和理想破灭的哀愁情绪。诗歌原

《秦中 感秋寄远上人》概述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长安期间的孤独和对仕途失望的感慨, 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挫折和理想破灭的哀愁情绪。

诗歌原文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诗歌翻译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 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 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 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 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诗歌赏析

作者情感

孟浩然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 中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他渴望远离世俗纷争, 回归自然和宁静的生活,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愿望似乎难以实现。 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同时也对朝廷的仕途失去了信心。

诗歌艺术特点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在艺术表现 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它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 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 通过“一丘”、“三径”与“北土”的对比, 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和世俗生活的不同态度。 而“黄金燃桂尽”则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经济上的困境。 这些精妙的构思和语言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间, 当时孟浩然科举考试未能及第, 但他并未离开长安, 而是准备来年再次参加考试。 然而, 到了秋天, 他感到无法继续留在长安, 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的朋友, 抒发自己的悲怀。

结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不仅是孟浩然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 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