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摘要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登上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谢朓北楼,即谢朓楼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那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原文及翻译原文:

秋登宣 城谢脁北楼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 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 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登上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谢朓北楼, 即谢朓楼时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 那年中秋节后, 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谢朓北楼: 即谢朓楼, 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故址在陵阳山顶, 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江城: 泛指水边的城, 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 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 指宛溪、句溪。 宛溪上有凤凰桥, 句溪上有济川桥。 双桥: 指凤凰桥和济川桥, 隋开皇(隋文帝年号, 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 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 人家里的炊烟。 北楼: 即谢朓楼。 谢公: 谢朓。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首联是说,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 山色渐晚, 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 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 是如此的明净! 凭高俯瞰, 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 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 总摄全篇, 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 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因为是秋天, 溪水更加澄清, 它平静的流着, 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 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 倒映水中, 从高楼上远远望去, 缥清的溪水, 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 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 这哪里是桥呢? 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 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笔致活泼空灵, 又一次令人惊叹。“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秋天的傍晚, 原野是静寂的, 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 桔柚的深碧, 梧桐的微黄, 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 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 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 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 他站得高, 望得远, 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 用极端凝练的语言, 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 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 它不仅写出了秋景, 而且写出了秋意。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一到宣城, 他就会怀念起谢眺。

赏析

李白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 了宣城的美景,并表达了对南朝齐诗人谢朓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首联从大处落笔, 写登楼远眺, 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 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 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 傍晚秋色, 山野炊烟, 橘柚深碧, 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 与首联呼应, 从登临到怀古。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 格调淡雅脱俗, 意境苍凉旷远。 通过这首诗, 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敏感及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 我们也可以窥见到李白对于前人遗产的态度——他不仅尊重和学习前人的成就, 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创作背景

据记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首诗 作于天宝十三载(754), 那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 —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 他曾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被赐金放还而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

综上所述,《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李白在天宝 十三载(754)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敏感性, 也表达了他对前人遗产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夕”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