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夜闻杜鹃
《鹊桥 仙·夜闻杜鹃》概述
《鹊桥仙·夜闻杜鹃 》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 这首词通过描绘夜晚听到杜鹃鸟啼叫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寂愁苦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对这首词的详细解读。
词的内容与翻译
原词内容 茅檐人静, 蓬窗灯暗, 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 惊残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翻译 暮春时节, 眺望江面, 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 烛灯明灭, 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 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 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 惊醒了我的梦, 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 一畸零人, 漂泊在孤旅的路上, 想那只故园的杜鹃, 带着故园的山水, 让我不堪听闻矣。
词的创作背景与赏析
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 》, 这首词可能写于陆游客居四川时期, 具体时间大约是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以后的几年。 在这段时间里, 陆游离开了南郑, 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并在西川停留了六年。 陆游在成都的心情本来就不太好, 加上他“夜闻杜鹃”, 自然会触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
杜鹃在蜀地是常见的暮春而鸣的鸟类, 又名杜宇、子规、鹈鴂, 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 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 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 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下片则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整首词结构细密, 层次分明, 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陆游在这首词中借杜鹃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杜鹃作为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象征, 其哀凄的啼叫声常常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事业未竟的感慨。 陆游此时已经四十九岁, 人生已经过半, 却还在漂泊异乡, 这让他不禁怀念故乡的一切。
此外, 杜鹃的啼鸣也引起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的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被触动, 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 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交织使得《鹊桥仙·夜闻杜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词, 更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和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综上所述,《鹊桥仙·夜闻杜鹃》通过对夜晚 杜鹃鸟啼叫情景的描绘, 展现了陆游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原”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