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塞下曲六首(其三)》概述
《塞下曲六首 (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 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这组诗共有六首, 每首诗都借用了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 用来表达当时的事态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其中第三首诗描绘了军队出征的雄壮场景和战斗胜利后的平静, 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风貌。
诗歌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三)》的 原文如下:
骏马似风飙, 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 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 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 独有霍嫖姚。
译文:
骏马像暴风一样飞驰, 挥动马鞭出了渭桥。 拉开弓弦告别明月, 箭如流星般破灭敌酋。 战场解围之后, 战争的痕迹消失, 就像海上的晨雾被阳光驱散。 建立功勋的人画像麒麟阁, 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英雄才能有这样的荣耀。
赏析要点
出师的雄壮
诗歌的开头两句“ 骏马似风飙, 鸣鞭出渭桥”, 描绘了军队出发时的雄壮景象。 战马飞奔, 有如风驰电掣, 表现出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的心态。“出渭桥”和“辞汉月”则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 气势雄浑, 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战斗的转折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 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 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诗句中“插羽”, 指的是鞍上箭;从“弯弓”到“插羽”, 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 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 足见布局的简洁和笔法的洗炼。
战后的宁静
五、六句“阵解星芒 尽, 营空海雾消”, 描写的是战争结束后的情景。 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 就是战争的征兆。 当星芒已尽, 就意味着战争结束。 北方沙漠、草原, 广阔无垠, 浩瀚如海, 故名瀚海。 战争结束后, 海雾消散, 呈现出一片宁静的景象。
英雄的孤独
最后一句“功成画麟阁, 独有霍嫖姚”, 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们的深深同情。 虽然他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 但他们仍然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 有“诗仙”之称,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结论
综上所述,《塞下 曲六首(其三)》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军事力量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卓绝, 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和敬仰之情。 通过这首诗, 我们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军人的勇敢和豪迈, 以及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壮丽氛围。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