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山东省滕州卫校怎么样(滕州卫校校长)

摘要近日探访滕州王家祠堂,寻觅一代帝师王东槐的人生典故。造访了位于山东滕州西门里街二巷王家祠堂,祠堂始建于1870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

北京创投市场及北京微创新媒商学院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创课题组近日探访滕州王家祠堂,寻觅一代帝师王东槐的人生典故。造访了位于山东滕州西门里街二巷王家祠堂,祠堂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是清帝准予自行捐资兴建的王东槐专祠,旨在纪念精忠报效清廷的翰林王东槐,全称为“王文直公专祠”,民间俗称“王家祠堂”,是王家的家祠。建国后,王家祠堂划归驻军使用。现在王家祠堂免费参观。王东槐,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山东滕州人。进士,曾任江西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被咸丰尊称为“帝师”。2006年12月7日,王家祠堂被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祠堂,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滕州王家祠堂滕州市滨湖镇盖村王氏家族可以称得上是名门望族,几百年来家族中名人辈出,“一代帝师”王东槐、“一代奇才名士”王特选等,均是盖村王氏的杰出代表,在鲁南甚至全国影响巨大。作为一代帝师,他的故事在鲁南广为流传,近日笔者在王东槐的后人王银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王东槐的故里滕州滨湖,寻访了一代帝师王东槐其人其事。



  盖村位于滕州市西部,北邻凫山,西濒微山湖,东面、南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据目前可查到的文字资料和遗存下来的古迹判断,最早在两千多年前,该村就已经存在,并且该村居住着王欢和盖宽饶两个颇有名望的人。

  据《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孟子在齐国深得齐宣王赏识,被用为上卿,不久,齐宣王命令孟子作为正使,与副使盖大夫王欢出使滕国吊丧。王欢死后葬在盖村。现在东盖村西、后盖村南有王欢墓,早期发现时就被盗一空。

  清《滕县志》载有清人王特选《古迹杂咏》十四首,其中第十三首中写道:“金源刻石纪炎朝,斑驳苔痕字未销。不藉丽牲存记性,宿坟埋杀盖宽饶。”该诗下面有“盖村有盖氏碑”的注解。诗中提到的盖宽饶,据《汉书》本传和《资治通鉴》卷二十六记载:“盖宽饶,字次公,为汉宣帝太中大夫,忠耿不直。”他大约出生于西汉武昭宣时期,为汉宣帝太中大夫,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


  世事变迁,千年古村盖村现分为西盖村、东盖村、后盖村,隶属于滕州市滨湖镇。1957年之前,这三个村隶属于济宁市凫山县。后盖村是在1944年之后逐渐形成的自然村,过去人们习惯称这个村为“后行”。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帝师”王东槐谥号“文直”,其直系孙、曾孙等均被清皇帝赐骑督尉。到了王东槐的玄孙这一代,民国时期,现在的滨湖镇附近曾一度被改为文直乡,第一任乡长就是王东槐的直系玄孙王慎鹏。据《望庄镇志》载:“望冢、盖村、刘庄三乡于1947年并为文直乡,现在的滨湖镇大刘庄是原来的文直乡驻地,乡长是王东槐的直系玄孙王慎鹏,1948年去了台湾。”




  盖村王氏家族及王氏族谱

盖村王氏家族是在明初移民中,由山西迁居滕州,因世居滕西盖村,故被称为盖村王氏。始迁祖以务农为本,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世以清朝嘉庆、道光时期为最盛,及至清末,廪、庠、贡、举入翰林院者近二百人。在鲁南享有较大声望的有王东槐、王特选、王伯铭(王怪物)等。

  因盖村王氏家族以文风盛起,所以历代盖村王氏族人都很重视续修家谱。盖村王氏二世祖

  王俞是一位庠生(即秀才),在家中挂有家堂,家堂是类似于现在挂在房中的中堂,家堂是家谱的缩写。后来历代盖村王氏族人都以此为基础续修了家谱,但是这些家谱多为手写,并未流传下来。到了道光年间,盖村王氏家族逐渐兴盛,先是在盖村建了家祠,后来在家祠里开始续修了《古滕盖村王氏族谱》并付梓印刷,王东槐参与了此次家谱的续修。

  近日,在滕州发现了这部清道光八年印刷的《古滕盖村王氏族谱》,谱中载入了王东槐的名字,有专家称这可能是滕州市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有关王东槐的文字资料。

  《古滕盖村王氏族谱》全书共六卷,第三卷上关于王东槐的记载是这样的:“乐箸,一名东槐,字荫之,道光乙酉科拔贡。”王东槐出生于1801年,1828年时27岁,从这段资料可以看出,27岁的王东槐已经在道光乙酉年(1825年)被选为拔贡,可谓风华正茂。谱中,王东槐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均为监生,王东槐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之家。据说,王东槐在当太子师之前,道光皇帝为了考察王东槐的出身,曾经把这部《古滕盖村王氏族谱》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在确定王东槐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后,才正式让翰林王东槐为太子讲学。道光帝说:“王东槐祖上是从山西迁到山东滕县的,实际上是太原王氏。”

  这部家谱字迹清晰,目前基本上完好无损,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印刷技艺和高超的造纸技术。古人重视修家谱,不逊于写地方志与编纂国史,例如《古滕盖村王氏族谱》中明确记载了明隆庆二年(1568年),耿武八庄在一夜之间突然沉陷。这段记载实际上描述了微山湖的一次成型过程,是在地方志中无法找到的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实。

  滕州盖村东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慎珠告诉笔者,盖村王氏家族明初时期由山西洪洞迁居滕县,明清两代虽多次修谱,但是修成后付梓印刷的仅有道光年间一次。这部《古滕盖村王氏族谱》是鲁南目前发现的记载王东槐最早的文字资料。王东槐一生严谨,做事认真,现在能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古滕盖村王氏族谱》是研究王东槐最原始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王东槐字荫之,后谥文直,滕县盖村人,清道光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王东槐作为咸丰皇帝的老师,门前曾立有旗杆,更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御诏。他的许多事迹在民间流传颇丰:他孝慈母,苦读诗书取功名;打咸丰,晓之以理比尧舜;拒绝奸佞,刚正不阿让人敬佩;解君忧,远赴江西杀贼寇……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九月,湖南省调王东槐抵岳州(现湖南岳阳),协同提督博勒恭武防御武汉。十一月,王东槐放弃回家为母守孝,与将士身着缁衣登城坚守武昌。十二月四日,太平军攻陷武昌,王东槐与继室萧氏对缢身死。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原籍建专祠。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皇帝,谥于本籍自行捐建专祠。

  王东槐祠堂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系王东槐专祠,坐落在滕州市西门里街路北,当地人习惯地称为王家祠堂。整个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有门厅、御碑厅、前厅、东西暖阁、东西厢房、后大殿及东西跨院等。厅堂房屋均为悬山砖木结构,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外两侧为大方砖砌八字墙,一对石狮拱卫。大门厅为叠梁式,配以饰有前龙后凤的雀替以及脊爪,柱两侧配以雕花的角背,做工极为精细。两侧暖阁各三间;院中建有御碑亭,飞檐斗拱,藻井彩绘,亭内有一方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光绪皇帝的御赐碑;中间为穿堂厅三间,前后檐下挂有造型各异的精细彩雕。第二进院落,方砖铺地,两边厢房各三间,前有卷棚屋盖,后有高大雄伟的三厅堂,前檐下有精雕细刻的“五蝠腾云图”。东西两跨院房屋,均系砖木结构,是王东槐后人居住的地方。

  王东槐墓今何在
穿过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光绪皇帝御赐碑,御赐碑高三米六五,宽九十厘米,青石材质,碑底座为精雕抬首赑屃(biXi)。御赐碑碑文清晰可辨,碑文翔实地记录了王东槐的一生,在光绪皇帝眼里,王东槐从文学博士进翰林院“文思敏捷,真是倚马可待之才”;王东槐建功于福建,殉难于武昌,皇上称赞王东槐人品正如其别号“文直”一样“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在御赐碑的碑身上有两道明显的断纹。有知情者说在文化大革命时,王家祠堂曾受到红卫兵小将的冲击,御赐碑自然不能免遭劫难,被滕县卫校的红卫兵小将们砸成三段,弃扔于祠堂西院,1985年重新整修王家祠堂时,御赐碑才得修复。

  咸丰皇帝登基两年后,王东槐任湖北盐法道,掌管一省盐政。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初四,湖北武昌被太平军攻陷,王东槐与妻对缢而死,时年51岁。

  盖村王氏族人王裕安、王慎德在《盖村王氏家谱》上有一篇《文直公行实补述》的文章,关于王东槐的墓地是这样记载的:“公死后,家人埋黄鸪山之树侧。次年正月始具棺改殓,三年十月公与妻丧始归故里。时犹未靖,急葬于盖村先茔,后改葬于望冢村之西。”

  据王慎珠老人介绍,王东槐葬于盖村,实际上是葬在了该村王家的牌坊林里,牌坊林位于现在西盖村的东面。西盖村的王延臣说,在望冢村的西面、刁村的北面,原来有一片很茂密的树林,王东槐的墓地就在这片茂密的树林子里。“文革”时,这片树林和王东槐的墓地都遭到了厄运,据刁村的尹先生介绍,其与西盖村尹家是一家,后来为了给王东槐看坟地而迁到刁村。王东槐的墓地在“文革”时已是一块平地,现在刁村北面有一片凸起的坟包,是王东槐四子王宜劼的墓地,而其他的都早已没有了痕迹。

王家祠堂,:清朝滕县进士王东槐。王东槐(1802——1852),字荫之,死后谥“文直”,山东滕州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


由于王东槐官至内阁侍读学士,民间传说他曾任咸丰皇帝的老师,与另一位充任“上书房总师傅”的山东滨州翰林杜受田同为咸丰“帝师”。前几年我曾去滨州杜氏家族故居参观,总占地20亩,共有28个院落,308间房屋,整修一新,如今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滨州旅游以及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由此,再对比滕州的王家祠堂,就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叹息差别之大了……

好在,近年来由王氏家族后裔出面,当地文化部门协助,又整修了一下已大肆“缩水”的王家祠堂,塑王东槐像,重新布展,把当年皇帝下给王家的“圣旨”、“上谕”以及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员写给王东槐的书信、序文等展览出来,让滕州乡人知道本地在一百多年前还出过“清授中议大夫”王东槐这么一位“大官”……

当年王家祠堂保存了几件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亲笔写给王东槐的书信真迹(原件今存滕州博物馆),其中一封书信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王东槐被任命为湖南衡州知府后,作为王的“同年”(同榜进士)曾国藩为祝贺并饯行而邀请王东槐赴宴所写的一封便笺,内容为:

“荫之仁兄公同年左右:日内未得趋候为歉。台旌南发,弟现洗盏一饯,兹拟于初十日未刻,在敝庐奉早降。在坐者拟约吕鹤田、王雁汀、朱久香、罗椒生诸前辈。是日是否得间?乞即示知,以便往约各客。此请,道安。年愚弟国藩顿首。背面有字。

王东槐与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同科进士,两人登科后同在京城入翰林院,除同年、同榜、同科关系外,还一度曾是同事,二人私交甚厚,曾国藩曾为王东槐母亲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信中提到的另外几个人,分别是鸿胪寺卿吕贤基(号鹤田)、詹事府詹事王庆云(号雁汀)、詹事府少詹朱兰(号久香)、通政使罗惇衍(号椒生),由于这几位同僚登科早于曾、王,故称“前辈”,平时多有往来应酬,这次曾国藩就请了他们作为陪客前来为王东槐饯行。

这封信的背面,还有曾国藩写给王东槐的几句“悄悄话”,内容为:“再岱云言:衡州府城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先生学尹系伊弟业师,求兄不必更换;而莲湖书院山长欧阳沧溟先生系弟岳丈,亦求兄不必更换。此二事恐初十日忘记面说,故顺告闻。”按“岱云”即是陈源兖(号岱云),就是曾国藩家书里常提到的好友、后来成为儿女亲家的陈岱云,跟王东槐、曾国藩都是同年并兼翰林院同事,曾国藩信中这句话是替陈源兖请求的。张少衡(号学尹)是他们的湖南同乡,科名比他们早,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此时在湖南衡州石鼓书院任山长(校长)并任陈岱云弟弟的业师。而欧阳沧溟则是曾国藩的岳父老丈人,关系就更为直接了。

曾看过清宫档案中朝廷大员直接向皇帝保举推荐人才的“上谕档”,其中“道光三十年四月二十八礼部侍郎曾国藩”保举吴廷栋说“不欺屋漏,才能干济,远识深谋,可当大任。”保举王庆云说:“闳干精识,脚脚踏实,可膺疆圉之寄!”同日王东槐也得到“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广荫”,保举推荐说:“中鲠敢言,守正不阿。”可知在清朝有这种上级官员保举推荐下级人才的制度。如此看来,身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张条子给自己的同学、同僚兼好友,仅仅是替自己的岳父、亲友请求保住原有位子“不必更换”,而不是提拔升迁,也算是正常且普通的事,并不违反什么“原则”……

曾国藩一生克己自守,苦练修身内功,注重人格修炼,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勤俭、谦恭、仁恕、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努力按“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狠斗“私”字一闪念,甚至到了迂腐、苛刻、不近人情的地步,如他在家信中要求家中女眷每年织布几匹做鞋几双,要求子侄每天练字几纸作诗几首……还有他的“求缺”境界,尤其令人感到震惊和敬佩:他功高不自居,名满常谦恭,在攻克天京、挽救满清、建功立业达到巅峰时却能推却封赏、主动裁军,并劝其弟曾国荃亦向皇帝上表请辞封官,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眼光、境界、胸怀以及洞彻时局、体察世道人心的清醒和理性了!我后来读曾国藩家书,深受触动,感慨良多,遗憾没能早读,倘早读十年二十年,或许更能有益于我们的人生!由此,也更理解了曾国藩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并不虚妄!由这封清朝官员间日常往来的普通信笺,可见王东槐与曾国藩的亲密关系,亦可见识“曾圣人”的手迹情趣……

去王家祠堂参加王东槐展览,并得王氏后人以六卷《王文直公遗集》相赠,故地重游,心生感慨,看着“御赐碑”上曾被“打倒”的拼接裂缝,想着这处百年老宅所经历的历史风雨,读着文集里王东槐所写的诗句:“萧条六馆何蕃去,涕泪千秋杜默多;回首田园芜未也?人生竟合守烟萝。”今夕何夕?回首已是百年身……


帝王之师王东槐


一代忠臣留青史

1852年,王东槐任职湖北盐法道期间,恰逢粤匪动乱。据民国初年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列传记载:“王东槐丁母忧,夺情留武昌。”“城陷,东槐偕妻萧氏对缢死之。”

丁忧是指古代为官者离职服丧守制,大臣要员被降旨剥夺守孝治丧就是夺情。王东槐之死震惊了朝野。王东槐为母披麻戴孝,带领将士守卫武昌的壮举,世人无不感动。

1853年,咸丰皇帝闻奏批准并为其按官阶追加一等。朝廷以“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之意赐予谥号为“文直”,赐恤奖赏其子王宜勗等人。1870年(同治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皇帝,谥于本籍捐建专祠。

西门里与博物馆

祠堂原占地16.4亩,位置在滕州尤其特殊,祠堂所在的西门里街是一条老街,过去一直是商贾云集的宝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该街建有西门里服装专业市场,服装、布匹生意曾繁荣一时。

1986年,滕县将该祠堂交由博物馆管理。滕县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青铜器、汉魏刻石等享誉全国。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随着旧城的改造,市场和博物馆现在也已搬迁出去。不过,当年在西门里市场买衣购物的同时,顺便浏览一下博物馆,是很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民间建筑之瑰宝

王家祠堂属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封闭式建筑,现存的厅堂房阁均为悬山砖木结构。祠堂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前院门厅建在约半米多高的石台上颇为富丽堂皇,除有一对石狮拱卫外,为叠梁式斗拱构造,脊瓜柱有两侧雕花的角背,梁枋下有前龙后凤的雀替,雕工极为精细。

经过正厅穿堂,就是第二进院落,可见高大雄伟的三厅堂。三厅堂黑漆廊柱,均为彩绘雕檐,前檐下有精雕细刻的“五蝠腾云图”。

规制宏伟,青砖小瓦,洞门曲径,腊梅修竹,王家祠堂深具北方传统园林建筑特色。2006年12月7日,现存王家祠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滕州下一步将修缮王家祠堂,力争开辟为新的旅游点。凭借丰厚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宜人的园林景色,王家祠堂必将得到人们的更大关注。

 文/李海流 王银 郝玉彩 图/陈允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书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