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百科 > 招生百科

桓台二中官网(桓台二中食堂饭好吃吗)

摘要蹉跎岁月 艰苦创业景 来 三1958年6月,按照当时惠民地委的工作安排,时任桓台二中党支部书记的我被任命为桓台三中校长,负责筹建桓台三中。因为当时县里已经有两处中

蹉跎岁月 艰苦创业

景 来 三

1958年6月,按照当时惠民地委的工作安排,时任桓台二中(新城)党支部书记的我被任命为桓台三中校长,负责筹建桓台三中(始为桓台四中,继为博兴七中)。因为当时县里已经有两处中学,一中在索镇,二中在新城。就全县版图来看,两处都比较偏,所以三中选址时,就想到了在桓台县的地理位置中心——田庄。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张王村东南的一片坟茔和庄稼地。

因为学校建在田庄,建校的热情首先在田庄点燃。当时,田庄周围的十八个小社都发动起来,调动所有的工匠参与学校建设。位于辕南村的一个窑场成为学校建设的专用窑场,全部供应学校建设,而田庄周围的松柏树更是基本砍光——全部用于教室的檩条。

学校还未建完,参与人员就大都被招回参加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等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先招生再建设。当年8月,首批四个班的新生报到。暂时在当时田庄完小上课,我就住在田庄完小的门房里。

第一批学生是最苦的。孩子们全部参与了学校建设,拉着车去运砖,沙子用书包背、脸盆端。这么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学生退学,没有一个家长来让孩子回家。而对学生,我们更多的是进行学校发展前景和个人前途的教育。

宿舍兼办公室的完小门房里,连一张桌子都没安,因为那时整天蹲在工地上,桌子根本用不着。面对想要撤回去的工匠,我只能苦苦挽留,最终我的真诚感动了当时带队的负责人、田庄村丰产社负责人田家友,新建房舍终于在冬天来临前上了顶子。房间主体框架完成,却没有窗户,没有桌椅。我联系到一批苇席,用这个临时代替窗户。封好后的教室黑洞洞的,学生们就在这样的黑屋子里上课。

受各种因素影响,学校基本成型总共用了三年时间。当学校建完时,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到了毕业之时。作为校长,我在学生大会上问大家,有没有信心去考试,与兄弟学校的学生去竞争。大家信心十足,干劲倍添。最后,考试结果出来,这批半工半读的学生成绩喜人。

从1958年建校到1972年调入文化系统工作,我在当时的三中工作长达14年。历经艰苦建校、“文革”动荡,始终深爱着自己的学生。记得“文革”后期,惠民地区军分区来校调查一学生的情况,学校有关人员在材料中将其定性为打砸抢分子。尽管那时我已经靠边站,但坚持认为不能因为学生一时冲动就做出这样的评判,误了学生一辈子。最后学校重新提供了一份证明材料,得到前来外调的部队同志的高度评价。(作者曾任原山东省桓台第三中学校长)

教学,我们悄悄地抓起

解 云 峰

我到桓台二中工作是1970年,当时学校称三中。我担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当时自己还有个职务是革委会主任,直到1975年调走时调档案才知道。

在当时,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悄悄地抓。抓教学这样的观点不敢直接提,就悄悄地去做。我主动去和一些家庭成分不好的教师谈话:“你们只管大胆地去教,别的不要考虑。”多年过去,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些优秀的教师:孙琳老师教学成绩好,对学生更好,在生活上给学生的关爱最多;徐天才老师的数学,张斛老师的生物,房贤义、崔淑英老师的数学,都非常好。这些老师不仅专业优秀,而且文采也非常好,虽然是教理科,但文学底蕴深厚。

当时强调社会实践,学校在校园南面搞了自己的实验田种菜。这菜管用,可以改善师生生活。此外学校还自办了翻砂车间,并到村里去支援抗旱。当时纯教学是不允许的,学生要轮流参加劳动,一个班一干就是一周,学校里找不到那么多的活,就下乡参加劳动。有一年,我们为了解决取暖用煤,学校老师带了全体学生到张店湖田镇拉煤。早晨六点上路,拉了车赶到,装好煤后再往回拉,中午联系一所学校管饭。地排车上插了彩旗,大家热情高涨,当晚就赶回,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因为老师把精力悄悄地往教学上放,总的教学成绩还是不错的。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真正抓教学的学校并不多。既抓实践,又重教学这需要勇气。学校当时的工作思路无疑是相当超前的,但也是有保留的。抓教学可以稍紧一点,但唯恐抓出“毛病”来。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因为大学是保送,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学习再好不被保送也不行。我们就悄悄地给学生讲,即使保送了,没有好的基础到了大学也不行,就是想悄悄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1970年后,学生生活虽然仍然艰苦,但已经能够解决温饱了。除了学校菜园外,还有一部分地,种的麦子也补贴到生活中去。学校过一段时间会炸一点油条,发给学生改善生活,很多学生自己舍不得吃,拿了回家。虽然面不好,技术也不行,但总算是当时有油水的东西了。当时学生的主食是酸馒头,因为是用“老面”来发酵,馒头总是酸的,但从整个社会生活情况看,学生的生活已经算是好的了。(作者曾任原山东省桓台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给教师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张 福 安

1975年,组织安排我担任了原桓台三中的书记、校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校长,我和校领导班子一直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关怀他们,组织上重视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

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况是怎么干也不好,怎么干都不对,大家都无所适从。物质匮乏,办学条件又十分困难。我和领导班子从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入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教师,一道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局势的稳定,学校秩序渐好,教学工作逐步稳定、有序地开展起来,学校工作走上了正轨,连续几届的高考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工资也少,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谈起来容易,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政治上、组织上。从1958年建校到1975年我担任校长,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就发展了两名党员。教数学的房贤义老师,工作踏实,敬业爱生,为了教学工作起早贪黑,深得学校教职工的好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骨干,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一直入不了党。在我的大力推荐下,克服重重阻力,房贤义老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任职期间的第一名党员。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再大的风险也要冒,这是为教师的进步负责,也是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当时,还有于寿波老师,先后三次申请入党未获批准,在我的努力下,也成为一名党员。在我任职的八年里先后发展了十三名党员。学校教学工作必须依靠教师,学校理应爱护教师,全力支持教师。只有充分保障了教师权益,他们才会一如既往、心无杂念地教书育人。

我记得当时,教语文的田廉洞老师一家,兄弟几人婚后多年一直挤在一处宅子里,多次向村里申请宅基地,但三年都未获批准。我了解情况后,找到当时的起凤镇党委负责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兼施”,终于把田老师家的宅基地批下来了。

在当时全县教育系统中,我对教职工的关心是出了名的。我的种种关心,也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恢复高考后,老师们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者曾任原山东省桓台第三中学校长)

师生聚力齐跨越

黎 家 声

我是1983年底担任桓台三中校长的,那正是教育发展的春天。高考制度恢复,知识分子政策落实,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生机。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连年取得优异成绩。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从自身做起,从尊重每一名普通教师做起。工作安排上,既注重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又关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扶持,从而使老同志再度焕发出青春,工作热情高涨,创业信心倍增;而年轻老师也虚心向上,忘我勤奋,比学赶帮,敬业进取。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分配到两个非常宝贵的液化气罐指标,大家都眼巴巴地瞅着,最终给了两位老教师。在那段时间,学校是一种既和谐关爱又激人奋进的人文环境。

80年代,学生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在校的吃住条件依然艰苦。吃的是自备粮,喝的是馏锅水,但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学习有动力,活动有激情。课堂上书声琅琅,操场上生龙活虎,校园里各类文体活动逐渐开展了起来。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一个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培养了一批批业务精湛的青年骨干。

在民主管理的氛围中,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自觉性也特别高。1988年高考,共300多名考生,升学人数却突破百人大关。当时高招规模不大,这一成绩在全县引起轰动。

1990年,县政府调整高中布局,将原来的四处普通高中改建为两处。当时的桓台三中(桓台二中前身)也被列入规模扩大、校舍改造的范围。学校面临着历史性发展的跨越,任重道远。

八九级、九零级的同学们与老师们一道投身于学校建设中。饭前饭后,早操活动,校园里活跃着的是一个个拉砖运瓦、拆房挖沟的劳动小组。体育课变成了劳动课,节假日变成了实践日。楼房建设有天齐集团的工人,而其他大量的辅助工程都由师生承担。旧房的拆除、车棚的迁移、供排水沟的挖掘、操场跑道的修建……师生的奉献与付出,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开支。1990年10月到1991年8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旧貌换新颜,一所宏伟壮观的高级中学矗立在人们面前。

身为校长,我整天戴了个破斗笠,摽在现场干活。妻子有腿疼病,想让我抽出点时间陪她去看看,每回都去不了。从学校领导班子到教职工,都靠到了建设现场。晚上学生上自习了,老师们还在挥汗抡镐,几位家中盖房子的老师也没有回家帮一天忙,学校的活动一天也没落下。

从校改开始,“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便成了新桓台二中的校风。校改带来的凝聚力,永远是二中人奋斗前行的动力。(作者曾任原山东省桓台第三中学校长)

教育教学的质变

张 思 文

1984年,我调任当时的桓台三中任副校长。1991年8月, 校改结束后,学校更名为“桓台二中”,我担任了校长。先后在二中工作18年,2002年退休。

校改,是我在校任职期间的一件大事。此前的桓台三中,基础设施基本上还是1958年建校时的苏式平房,占地70亩,12个教学班的规模。校改完成后,学校占地达到100亩,30个教学班的规模。

在当时的条件下,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样大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这样大规模的校改工作,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在县委、县政府和田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完成了。当时山东省政府直接验收,给学校记了集体三等功。1991年暑假,校改完成后的桓台三中正式更名为“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我被任命为校长。

校改期间的89、90两届学生是学校建设的“功臣”。因为建设资金不充足,老校的旧房屋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拆除。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们上屋掀瓦、下地挖沟,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学校的操场、排水沟,都是同学们动手自己建起的。大劳动量下,没有出一起事故。

校改完成后的二中,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还是教育质量的大提升。之后开始招收委培生,学校也有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学校投资50万元安装了CSC办公系统和微机室,这在当时相当超前。

教学上我们抓全员,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针对生源实际,我们提出了“放慢教学速度,打实知识基础”的教学方针。把基础做实了,成绩自然会提上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1994年,我们就进入全市八强;1995年,排到第六位,排在了淄博四中、淄博七中和高青一中前面。记得临淄区委负责人要求区教育局长带队来我们学校学习,说“我们一个团打不过人家一个营,你们去看看,到底咋回事”。

不仅要抓升学,还要处理好德智体三者的关系。1992年开始,我们就坚持学生军训。军训就要搞阅兵,就要实弹射击。从校长到学生,都骑了自行车去打靶。此外,像骑自行车到市展览馆参观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实物展、参加小清河清理劳动等活动,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成为学校的“强项”,校篮球队一度代表桓台县参加市级比赛。1991年,因为学校刚刚重新组合,在开不开秋季运动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我说,一定要开。最后跑到北辛小学请来仪仗队,开得非常成功。

1997年,我退居二线,看到学校年年有新变化,感到很欣慰。二中搬到县城是一件好事,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作者曾任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校长)

雄关漫道 峥嵘如歌

陈 志 安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校长,我在桓台二中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桓台二中的传统和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1984年,我从桓台四中调入桓台三中(今桓台二中)工作。先是在教学一线执教。1989年,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1991年,担任副校长,1997年,主持学校工作。1998年,担任校长兼书记至2008年8月。

我在桓台二中工作了24年,亲眼见证了桓台二中发展的两大步。第一大步始于1991年,桓台二中由此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1991年,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原有的四处高中精简为两处。原桓台三中经过大规模校舍改造后更名为“桓台二中”,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我们提出“降低难度、放慢速度、扎实双基、培养能力”的教学方针,调整办学思路,艺术教育被摆上了学校重要议程。1997年,我开始主持学校工作,制定了用3年时间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近期目标,利用5到10时间建成齐鲁名校的中长期目标。

2001年,近期目标如期实现,桓台二中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艺术楼,教室里安装了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之前,学生只能捧着饭碗在树底下、路两旁吃饭。在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过程中,学校建起了高标准的餐厅,学生就餐环境大为改善。

学校装备水平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2001年,两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1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1名学生被人民大学录取,一大批具有美术、体育、音乐特长的学生进入重点名牌学校,本科升学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居第一位。艺体教育形成了鲜明特色,为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和学生的多渠道成才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2001年桓台二中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普通高中变为全市的示范性高中。

高考升学率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其中一条重要标准。校改之前学校每年只有几十人考入大学。1994年,桓台二中本科录取70多人,2007年本科录取502人。2008年,本科录取504人,升学率达90%多。桓台二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桓台的高中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桓台二中发展的第二大步始于2006年。县委、县政府批准了桓台二中在城区建新校的申请。2007年4月1日,举行了桓台二中新校开工典礼。2008年9月1日,新校投入使用,也为桓台二中迈向更高的层次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桓台二中新校建成后,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为实现桓台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段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曾任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阳”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