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师范大学有哪几所(扬州师范学院现叫什么)
9月14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议“仿扬州大学,将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师范学院合并为1所综合性大学”,并提出了原因和合并作用,等。

扬州大学于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现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综合性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目标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

淮南师范学院是由1999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淮南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批准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淮南师范学院。2021年,英语、生物科学两个专业进入普通高校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目标是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目前,淮南市共6所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为淮南市仅有的2所本科高校。专科高校有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我认为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师范学院合并行不通,理由如下:
第一,根据教育部2020年8月20日发布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调整时,原则上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确保农林、师范教育不受削弱。虽然说的是原则上,但是不符合整体布局的情况下是不会打破原则的。难道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合并改为淮南师范大学或者安徽理工师范大学?另外一方面,师范院校合并到非师范院校是一定是严格控制的,甚至基本上不可能。
第二,两所学校作为淮南市仅有的两所本科院校,各有侧重和较大规模,且办学定位和优势不同。从布局上看,淮南市户籍人口接近400万人,拥有2所本科高校不多,在安徽省内本科院校数量比六安市、宿州市、安庆市、池州市、亳州市、黄山市、宣城市、铜陵市多,与淮南市人口规模基本上在位次上匹配。从整个安徽省人口规模看,拥有6所师范类公办本科高校也基本上符合布局且基本上位置分布在皖北比较均衡。从规模上看,全日制在校生34000人左右,淮南师范学院20000余人,两校的规模都较大,合并一定是要对双方有利的,目前看不出有什么利;从办学定位和优势看,安徽理工大学目标世界一流学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在矿业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而淮南师范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各自的目标不同,优势不同,定位不同,梯度明显。

第三,违背教育部相关政策。安徽理工大学的特色也较鲜明,淮南师范学院的特色也鲜明,教育部也多次表示高校特色发展,不贪大求全。在“双一流”建设中,教育部也表示打破身份壁垒,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如果两校合并,是违背教育部政策的,反而还减少了1所高校。
第四,从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看。根据《淮南师范学院 2020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2020届共有毕业生4720人,其中安徽省生源占比88.18%。已经就业的3340人在安徽省的比例为61.50%,而淮南市就业的为302人。

作为安徽省最好的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本科毕业生6064人,安徽省生源有513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84.63%。已就业毕业生在淮南市就业的占比1.4%,仅高于铜陵、黄山和池州。

安徽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为592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487人,本科生安徽省内生源占比 77.58%。在淮南市就业的为218人,仅次于合肥市的827人。


由此可见,各校生源均以安徽省为主,特别是淮南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更加明显。作为淮南市本身来讲,经济规模不太大,对外省或者省内市外的毕业生吸引力不够,比如安徽师范大学在淮南市就业的才占比1.4%,甚至本市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大量外流。因此本市需要1所师范院校是理所当然的,乃至于将淮南师范学院发展为更高质量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和本市更高质量的中初教育,才有希望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如果没有这师范学院,完全靠外市培养或者合并安徽理工大学削减师范生招生数量,是不利于淮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因此,两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是否有利于优化淮南市高等教育布局,合并为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主要学科专业布局以及学校名称等问题都需要综合统筹考虑,并不是想合并就合并的。从目前看两校合并不现实,将来更不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