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宗简介(汉中宗简介)
在中国历史中皇帝很多,但是称为中宗的一共五位。庙号中宗的帝王需要有很大的政绩,为人民及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治下国泰民安或者保家安国等重大的成绩。
也有个别例外的中宗,后代继任者为了彰显自己父辈的功绩,刻意地去彰显其功绩称为“中宗”的也有,比如唐中宗李显。在后来的历史意料中李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丰功伟绩,对于这个中宗的称号,有点德不配位了。他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发动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了,恢复了李氏大唐。
其实真正迫使武则天下台的并不是李显。而李显在武则天在位期间整天被吓得坐立不安,整天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生怕哪一天就同自己别的兄弟一样被武则天赐死了。而武则天一直没有废掉李显只能证明李显听话,可以让武则天任意安排,至于武则天会不会死后将帝位传给李显之外的外姓人,个人觉得不大可能,最起码朝臣及人民是不会同意的,这样和造反没什么两样了。如果没有这个可能那武则天只能传位他的儿子。
李显的表现只能证明太过于没有自己的主见了,对于中宗的庙号有点担当不起了。
而南朝宋中宗刘义隆那就是他的后代脸皮厚了,连庙号都给改了!
1.商中宗(太戌)

商中宗.太戌
太戊,生卒年不详,太庚子,雍己弟,甲骨文称他为大戊,天戊,雍己病死后继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太戊在位时,任用了伊尹之子伊陟和巫咸为相。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世(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2.汉中宗(汉宣帝.刘询)

汉中宗,刘询
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书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中宗宣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
3.晋中宗(晋元帝.司马睿)

晋中宗.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十五岁袭封琅邪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他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年)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在王导、王敦辅佐下,优礼当地士族,平定华轶、杜弢,经过一番经营,得以立足江左。建兴四年(316年)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太兴元年(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
东晋初年,王导、王敦专权,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年)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建康),在王导暗助之下攻入建康,司马睿在不久后忧愤而死。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4.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击败后突厥,使得唐朝再次开始长期控制漠南。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逝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5.南北朝宋中宗(宋文帝.刘义隆)

南朝宋中宗.刘义隆
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年—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的弟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刘义隆身材魁梧,博览群书,擅写隶书。东晋时期,历任徐、司、荆三州刺史,受封彭城县公。元熙二年(420年),授镇西将军,册封宜都郡王,元嘉元年(424年)即皇帝位。刘义隆剪除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延续宋武帝刘裕治国方略,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查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遣将裴方明灭后仇池国,遣将檀和之重创林邑国,三度出师北伐北魏,均以失败告终。
元嘉三十年(453年),为皇太子刘劭所弑,时年四十七岁,谥号为文,庙号太祖,葬于长宁陵。
许多人会问刘义隆的庙号是太祖为啥叫宋中宗呢?因为刘义隆刚驾崩后的庙号就是中宗,后来被人为改了。为什么要改庙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庙号这东西从商朝开始一直到两汉都是很严格的,所以两汉的很多皇帝只有谥号,没有庙号。汉朝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太祖。谥号里本来没有高这个字,为显示他的高于是这么定了,而司马迁大大就干脆地称呼他为高祖,所以后来开国皇帝里就出现了高祖这个庙号。到了曹魏,庙号开始泛滥了,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但是还是注意影响的,给个宗就差不多得了。再后来天下大乱,十六国里是每个国家每个皇帝都称祖了。刘宋虽然没学得那么不要脸,但是好歹找到个理论依据。
这么看的话刘裕称高祖是恰当的,据说一开始刘义隆死后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中宗。可以说这么定比较恰当,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政治斗争的问题。刘义隆是被自己的儿子刘劭砍死的,而刘劭的皇位没坐热乎就被刘骏干掉了,刘骏当了皇帝是打着为刘义隆报仇的旗号,所以他要千方百计的提起刘义隆的正面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正义性,我估计刘义隆的庙号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中宗改成了太祖。你看,刘义隆的文治在这里被夸大了,而不远的十六国也有很多太祖们,刘骏这么做也说得过去,所以一来二去刘义隆就成了太祖。
以上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相同之处请多多指出我会进行修改。整合不易多多关注,您的关注就是我继续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阳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