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问答 > 招生问答

重庆市梁平中学简介(重庆市梁平一中)

摘要侵略者打来, 梁中迁聚奎的乡村大院办学8年育英才众列! 今天那里叫顺安小学《》梁平人文昨天,我们分享了《梁平中学建校115年了!先看母校2022春季田径运动会...》,同时恢复分享了《梁平中学110年
侵略者打来, 梁中迁聚奎的乡村大院办学8年育英才众列! 今天那里叫顺安小学


《》

梁平人文



昨天,我们分享了《梁平中学建校115年了!先看母校2022春季田径运动会...》,同时恢复分享了《梁平中学110年校庆及第1-112届校友全名录》。其实,作为梁平“最高学府”,梁平中学还曾迁到乡间——聚奎四大寨之一的顺天寨去办学(四大寨还包括《梁平唯一的中国古村落观音寨》)。


彼时,日本飞机惨烈轰炸梁平,为延续梁平的“学脉”,梁平的学子和老师将整个学校迁到了顺天寨办学。建校115年来,梁平中学数易校址,这次是梁中迁校办学最远的一次!


每当乘车沿318国道经过梁平聚奎境内,总要从车窗外遥望巍然耸峙的顺安寨(又叫顺泰寨、顺天寨),因为寨下有梁中的抗战校址。



▲顺安寨现存古建筑


5年前梁中筹备110周年校庆,我和筹备组的同事亲临顺安寨,实地考察梁中艰苦办学八年多的抗战校址李家大院。登上四壁陡峭的顺安寨,寨上已无人烟,但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茂林修竹,耸入苍穹。


寨下库楼湾李家大院早已拆掉,崭新的顺安小学拔地而起,但大院朝门前的一坡石阶和一二十米青石板小路尚存,当年,梁中师生就是从这里进出校园。



▲李家大院遗迹


库楼湾,南北朝向,浅丘环绕,视野开阔,光照充足。地肥水美,盛产稻谷。“顺安寨的谷子”,大概就是因库楼湾而有此说吧!


李家大院紧邻顺安寨东麓库楼湾西侧,大院两侧,苍翠竹木掩映着一个个农家院落。


我们走进农家访问老者,他们都知道抗战时期梁中曾在这里办学,那是千百年来顺安寨库楼湾最辉煌的时期。老人们十分自豪,热情地向我们描述李家大院的结构规模,讲述开明乡绅李正凡的故事。


▲如今的顺安寨下库楼湾风光


O

梁山儿女克时艰


1937年抗战爆发,梁山机场横据荆楚,拱卫重庆,梁山县城成了日寇轰炸的重要目标。


1938年10月4日,日机18架轰炸梁山机场及县城东郊扈家巷喜鹊河一带,投弹100余枚,梁城上空硝烟弥漫,烽火连天。之后,梁山城空袭警报常常几昼夜不解除,学校无法上课。


1938年11月初,梁山中学校迁顺安寨下库楼湾,乡绅李正凡深明大义,将祖传的老院子和自己刚建成的新院子全部借给梁中办学。


新旧两院左右相连,都是一楼一底两层,建筑占地五六亩,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旧院住男生部,新院住女生部。李正凡还将院前一片良田给梁中做操场。从此,梁中有了抗战时期的安身之处。


▲梁中抗战校址李家大院朝门



1939年3月29日,日机18架对梁山全城狂轰滥炸,炸死炸伤平民500余人,炸毁震坏民房近3000幢,县城中心四牌楼梁中校舍被炸成一片废墟。


从1938年11月到1947年2月,梁中在李家大院办学八年多,李正凡无私借助,不收分文。2600多梁山儿女在此完成了初中学业,另有1200余人在此就读初中一二年级(二三年级就读城郊西关庙空军军营),从中走出了一批闻名华夏的梁山英才。


相关阅读>《梁平抗战空军礼堂今犹存…》



李家大院远离县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1935年,梁山女中与梁山中学合并,抗战前期中期,梁中常年保持男生部6个班,女生部3个班,学生总人数500多,教职工30余人。原来一家人居住的乡绅大院,一下子将近600人入住,自然拥挤不堪。


1943年底,女生部迁往聚奎孙家祠堂,恢复梁山女中校名。梁中扩招,常年保持12个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工40余人。教室不够,在大院地坝搭草棚上课。


▲上图为梁中49班,于抗战岁月的1944年秋毕业于李家大院朝门前阶梯师生合影


大院楼下天井周围房舍用作教室,室内昏暗,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老师的板书。


楼上用作寝室,楼板上打地铺,每人只有50公分宽的床位,睡下去像叠瓦状排列,根本不能翻身。冬天天寒地冻,即使大雪纷飞,也是冷水洗脸洗脚,无法洗澡,很多学生身上虱子起堆堆,奇痒难耐。


学生食堂是在地坝里搭的长条草棚,地面是泥土,无桌无凳。开饭时,菜缽放在泥土上,八人一桌,蹲在地上吃饭。


晚上上自习,用灯草桐油灯,油烟往往熏得鼻涕发黑。


在艰苦的环境中,学校管理严格,办学认真。由家庭困难的半工半读学生吹号作息,上课点名,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因病因事必须请假。坚持早晚自习,每晚熄灯号一响,院子大门紧锁,值日教师和训育主任到寝室清点人数,校警队开始值班巡逻。



▲顺安寨现存古建筑


那年月,乡村土匪较多,为保护师生安全,梁中设有校警队。校警队长石溶川(地下党员)早晚点名,队员大声报数,来回数到30,虚张声势,吓唬土匪,实际上队员不过十人。


那时,梁中学生来自全县各地,无论开学放假,周末回家,都是徒步跋山涉水。


同学们苦中有乐。梁中42班(1938.8--1941.1)校友、新中国成立后的梁中首任校长张正寅(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在梁中百年校庆时撰文回忆:


“一个周末,几个家住县城的同学一觉醒来,月光透过窗户,以为天快亮了,爬起来就走,其他同学尾随其后,成群结队,一路谈笑风生。徒步50里,走到县城,城门紧闭,大家齐声高喊:“开城门!开城门!”城楼上的卫兵才睡眼惺忪地打开城门放行。


乡村生活虽然艰苦,但远离日机轰炸,学习环境十分安静,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大院前良田平整的操场上,可以开展球类及田径活动。每到课余,同学们或在林间休息,或在寨上田间散步,操场上龙腾虎跃,生气勃勃。


星期天,同学们还去周边场镇做抗日宣传。每逢节日,学校还组织娱乐活动,由各班出节目。我班田泽表演气功,一块石板压在肚子上,另一同学抡大锤一砸,石板破开人却无恙。猜灯谜十分有趣,谜底都是校内师生人名。至今我还记得两条:子产(老师郑文相),太白不以诗为长(我班李文胜)。


到了毕业季,还组织校外露营,学生自搭帐篷,砌灶做饭,拾柴担水,站岗放哨,其乐无穷!”


民国时期,梁中省管。梁中按省教厅要求开齐了文理各科及体艺共13门课程。校长陈绍虞(北大历史系毕业)、李尔彤、林希哲、钱进、李唐、胡照灵都是办学的行家里手,既当校长又兼科任教师。他们聘请县内外的名师在李家大院陶铸群英,老校友们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他们的恩师。


2007年,梁中百年校庆,在李家大院度过青春岁月的老校友赋诗填词,缅怀难忘的中学时光:


49班(1942.2--1945.1)校友曾本相(二野军大毕业,土木工程师,注册审计师)在《梁中百年华诞抒怀》中吟咏:


百年梁中往事多,

日寇轰炸血成河。

校迁聚奎乡下办,

库楼朗读顺天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