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技校一年一般要给多少钱(技校一年费用大概多少)

这是【小人物·大职场】的第129期人物:一个技校毕业,在化工厂当工人,收入稳定,家庭幸福,被上大学的朋友羡慕着的80后;
年龄:40岁 职业:化工厂仪表员
坐标:东北 月收入:7k
我,80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工人,有俩儿子。

也许,最初,我也不甘心这辈子就做一名普通工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打磨,我越发觉得,这辈子做一名工人是我的修行,也在修行中积累了很多福报。
甚至,我的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反过来羡慕我,现在回头看,你的选择是对的,甚至笑称我堪比人生赢家。
我是80后,刚过不惑之年。在人生40岁生日那天,和几个好友聊天,聊天间,也把这40年走过的路梳理了一下,还真有不同的发现与感悟。
我从小就爱动脑动手鼓捣点零件,对于爸妈刚刚给我买的新玩具,总会拆了再组装,然后再拆。当时,我那在工厂里当高级工程师的老爸夸我说:“我儿子这将来是做技术的,一定也能跟我一样当个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我是没当上,因为,那必须是读大学才有的机会。我是一名技校毕业生,无缘高级技师。不过,我也有跟我爸一样简称的头衔——高工(高级工人)。
虽然名头上差距有些大,但至今为止,我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挺知足的。

我所在的城市,是东北一个有名气的城市。它因石油化工厂而闻名,至少在我爸妈那会儿,一提我们这个城市的名字,都有天生的优越感。毕竟,这象征着待遇好,经济富。
我初中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念技校,一个是继续读高中。
爸妈认为,我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还有潜力。所以,即便自费也想让我读高中。而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选择一个技校,将来做一名工人就挺好的。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技校学生。
当时,心情也不是滋味,毕竟从小到大的好哥们都选择了读高中,考大学。而我,经历了3年的技校学习,每天都跟各种零件、机器部件打交道。
但是我很喜欢,也很刻苦。
在校学习的成绩反倒很不错。
我们是技校招生是最后一批,运气相当不错,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们当地有名的化工厂。在那个不包分配的年代,这样唾手可得的工作,让我们这帮年轻人有了优越感。
当时,我学的是技术操作,但后来因为工厂需要,要一批人去做仪表自动化。

我就临时转行,去了仪表自动化车间。
仪表自动化听起来挺智能的,我当时也以为都是机器化运作,用不着人做太多活,但实际上,正经需要人工,且需要人的经验呢。
这份工作具体做什么呢?
我们所在的企业是石油化工企业,有外面运输进来的油品,外面输入进来需要放入油罐里。
那么,输入罐子输入多少,是需要通过计量表反应出来。就像加油站,加油枪放入进去,有一个刻度显示。这个跟那个原理差不多。通过传输数量会传到一个控制室。我们就是需要巡逻这些表压的。
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有问题,就是大事故。所以,我对待这份工作,不敢掉以轻心。真是发现问题,就要立即行动,不能耽搁。

我还记得最初走进工厂,进入操作车间的第一感觉,就是轰隆隆的声音特别震耳,随时要爆炸的感觉。我想赶快逃走,真的特别不适应。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工厂就是这样子,无论在哪里都是机器轰鸣的声音。现在早就习惯了,甚至听声音就能辨别出今天的装置正不正常。
这也让我到现在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说话声大,因为总怕别人听不见。
我们这些仪表操作员,不但需要技术经验,而且,还得具备任劳任怨的精神,同时,还得有爬高塔不恐高的胆量。
这些在工作之初,都是需要跨越的心理障碍与困难。
我们有一个装置在90多米的高塔上,大约有6层楼那么高,需要徒手爬塔,身边的维护措施,只有一个1米长的防护罩,爬这个,让很多年轻人都打怵。

记得最初爬这塔,是老师傅带着我们几个刚来实习的小伙子。
当时,老师傅带着我们打赌,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那会儿,血气方刚,不认输的气势哪能输?所以,咱们几个小伙子谁也不敢认怂,都拍手说没问题,但心里直打哆嗦。
我还记得,第一次我爬那么高,腿都是软的,毕竟,高处不胜寒,也不胜风力呀。
当爬到四五十米的时候,就开始觉得自己在空中无依无靠的,脚下是镂空的铁丝网,越往上风越大。当时也没考虑太多,上了一次也就有了胆量,以后再爬就没啥感觉了。

爬塔可不是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上去检查,顺便看一幅万里无云秋高气爽的美景。而是,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需要,就要第一时间上去。
哪怕是寒冷的三九天,酷热的三伏天,没有选择。
渐渐地,工作久了,没有什么害怕不害怕,也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这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责任。

最初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工作太辛苦了,不像同学们,穿着体面,对外说也是大学生。而我,就是留守在家乡的工人。
当时唯一让我感觉欣慰的是,在同学还念大学从家里要钱的时候,我已经赚工资了。
我还记得,第一年参加工作,给我们技校毕业的这一批,工资待遇是每月350元,实习试用期是3年,是的是整整3年,你没有看错;

现在听起来,350元只是一顿简单的饭钱,但那时候,我是吃住在家里,单位有食堂,穿的是工作服,基本没有任何花销。
年终奖,季度奖金,安全奖,各种奖加起来,我一年也能积攒个小一万。
后来,工资提升,工资涨到650元,又慢慢涨到1000多,后来又涨到四五千。
企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收入,还是一种高荣耀。
我们工人有力量除了是一首歌,在当时也给我们赚足了面子。
我年轻那会,就是休息在家出门,我也穿着一身工作服。因为,这象征着经济实力。

在这座小城市,能在化工厂有一份工作,那家庭环境就已经很不错了。新开的商场,大超市,别人都认为,只有我们才能消费得起。
我不抽烟不喝酒,很少有应酬。在休息日的时候,我还愿意去做点副业。所以,在我结婚之前,我手头很宽裕,也是一枚有钱的小帅哥。
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对象难找。
工作环境原因,女性特别少,也根本没有条件谈恋爱。就算工厂里有女孩,但物以稀为贵,也都被家境优渥、高大帅气的男生“抢”走了。
我这笨嘴又不会讨好女生的男生来说,自然没有优势。
但缘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记得有一年,我去亲戚单位送东西。
被一个漂亮的女孩叫住,她是银行的职员。她以为我是来办业务的,后来,亲戚介绍了我的工作为人,竟然把我俩撮合成了。
我老婆后来跟我说,看我高大帅气,为人本分,还特别能赚钱,当时看我穿那一身工作服,就觉得有崇拜感。
瞬间,我觉得工人的职业特别自豪。我不再觉得做工人低人一等,没考大学低人一等,我突然对自己的一切都那么满意。
我的媳妇温柔贤惠,长得还漂亮,如今,是我俩儿子的妈,也还是我最温柔贤惠的老婆。最关键一点,她始终崇拜我是一名工人,她说,从小她就爱听她爸妈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结婚后,我们很快有了大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因为条件还好,我们的生活也很宽裕。
我的工作是上一天白班,上一天夜班,然后就是两天休息。我每天在岗就兢兢业业,觉得理应对得起这份工资。
又过了几年,我那些大学同学毕业找工作,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我的收入不再有优势,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我在闲暇之余,学了一些技术手艺,有活的时候就出去赚点外快;
我还开过麻将馆,做过小饭馆,那会儿孩子还小,我每天上白班夜班,担心打扰孩子,老丈母娘来家里照顾妻儿,除了上班,下班就去打点自己的小生意。除了工资,一年也有几万元的额外收入。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算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比我年龄大一些的,就等着退休,拿着一份丰厚的退休金直接养老。比我小的,有的也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因为专业的选择,走进了这家工厂,但年轻人更多的希望的是有体面的工作和仕途,很多大学生来厂里实习半年,就走坐办公室的路线了。

厂里为了激发大家的劳动干劲儿,也改革了考核制度。从以前的大锅饭工资一刀切到现在的多劳多得。
可是,多劳多得也只是每个月在奖金上相差200多块钱。
这么多年,无论从年龄还是从经验,我都已经具备了带领大家干活的能力,现在也当了班长。
所有的脏活累活都得抢在前头干。只要出去干活,回来在表上签字,就算这个月的绩效考核。
说实在的,干与不干,在工资上也就差200多元钱。很多年轻人不屑这200元钱的奖金差额。毕竟省去很多劳累和危险,大冬天的也得去,现在节能减排,也比以前的程序繁琐很多。以前,大锅饭谁不干还不好意思。现在,反倒有了理由,毕竟干活的有钱拿,所以,不想多赚的也有不想干的理由。

有时赶上夜班,也有一宿不能睡觉的时候 。忙的也确实很累,回到车间看到同班的年轻人喝着茶水聊着天,自己心里也不平衡。关键人家会说风凉话“你辛苦,你愿意赚那200多块钱啊!”
我曾因此受过困扰,总感觉心理不平衡。
我不干吧,心里不踏实。我看不惯他们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的状态。我就想,工作了20年,对工厂也有感情,因为这一份工作让我能养家糊口、有了美好的姻缘、有了可爱的儿子。内心里,我特别感恩这份事业。
但在那些混日子的人眼里,他们和我想的不一样。

改变不了别人,我就改变自己。我不管别人怎么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重要。
每天看到总厂大门写的“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这富有年代感的标语口号也伴随了我40年,因为从小时候,爸妈上班把我带到工厂里,我就看到这红色标语。
那时候,只理解它是一行挂在总厂大门的大条幅。
如今,我感受到的是人生,每天高高兴兴上班,赚一份养家糊口的收入,和单位的好哥们谈谈心,也是一种友情的交流。保证好工厂的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毕竟,化工厂也是有危险存在的,所以,能安全回家,与家人在一起团圆都是我内心最满足的幸福感。
前段时间我一初中同学发信息来问候我,我们聊了彼此的生活。他在北京打拼一份事业。我羡慕他,可以走南闯北,可以推杯换盏锻炼交际能力。

他说,你羡慕我的光鲜,我羡慕你的工作旱涝保收,羡慕你没有养家还房贷的压力,更不用担心裁员。而我,不努力就吃不上饭。
生活都是冷暖自知的。
是啊,人生是一场修行,只是每个人的课题不同。
一直以来,就有个想法,讲述身边普通人的职场、创业故事,他们可能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没有腰缠万贯,甚至还在努力为生活,为房子打拼,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故事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故事里一定有悲伤,有温度,有力量,有触动你的某些东西,小人物,也有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夕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