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问答 > 招生问答

北京铁路学校在哪儿(北京铁路机械学校)

摘要题记世纪之初的高考季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高校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民国高校自民国二年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即开
题记

世纪之初的高考季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高校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民国高校

自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洋大学,即开启了中国高校统称“大学”的元年;民国十五年(1927年),民国高校初步建立以北京大学为“独立承担全国教育”的全国高校模式;抗战开始(1937年)前,形成以北平的北大、清华,中有中央大学,南有中山大学等全国高校群体,为中国史上最灿烂的大学教育;到民国4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动荡的高校艰难之路,但纵使艰难,困境中坚持的以西南联大为核心的全国高校,并已出现了最辉煌的教育成果,更是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又是一年高考季,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在报考高校时有必要了解下北京高校的历史,或曰其起源,那就是钱学森所说的民国时期北平高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时北平有专科以上高校16所,其中大学8所,独立学院5所,专科学校3所。

八所大学中,北平大学、北大、清华、北平师大为四所国立大学;东北大学为省立大学;燕京、辅仁、中法为私立大学。

五所独立学院,有中国学院、朝阳学院、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民国学院、北平铁路学院。

三所专科学校中,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为国立学校,北平税务学校为公立学校,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有记录的高校有12所,其中北平大学解散,东北大学回到沈阳,新增了华北文法学院、(天津)北洋工学院北平部。在这动荡的民国时期里,能穿越岁月而保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值得去探究的。

一、北平大学,曾经的巨无霸

北平大学,诞生于张作霖坐镇北平压缩教育经费的改造高校方案。1927年,北京九所高校合为“京师大学校”。次年,北伐军赶走了张作霖,京师大学校虽然倒闭但其规模更大了。国民政府将北平、天津、河北、热河的诸多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担任校长。

这个横跨四省市的大学区制高校巨无霸,自成立之初就存在着不稳定,尤其以北大学生的护校运动最为著名。经过数月的抗争、游行及打砸校长办公室的不懈努力,经蔡元培出面调停,最终同意了维持北大现有的管理机构,且校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之后北师大、北大等复校运动再起风云,天津、河北的学校也相继抗争,最后北大、北师大、北平艺专、天津、河北等高校相继独立。


北平大学在动乱中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女子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五院建制。虽说各院之间没有交流,且院区较远,但北平大学仍是北平乃至中国专业设置最完备的大学。抗战胜利后,北平大学并未在北平复校,其在北平的房产由北大傅斯年接收,北大新建的农学院、医学院均是在北平大学对应学院的设备和房产上建立的。只是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比较强势,并未聘用原北平大学教师,而是重新招聘上岗。后经北平大学教师集体向美国归来的新任北大校长胡适求情,胡适则以一贯的热心肠而在尊重、平等原则上聘用了大部分教师。

二、中国大学,发生过最凶狠的械斗

民国第一年(1912年),孙中山就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平建立了国民大学,其目的是培养民主、共和建设人才的模范国民。当年冬,宋教仁就报请北平政府批准办学,之后由其拨款八万多两白银用作学校开办经费。两年后,学校开学,设有大学部(文、法、商三科)、专门部(法、商两科)及法政别科部和附属中学。民国三年(1914年),学校与上海的中国公学合并,改称为“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六年(1917年),中国公学停办,国民大学改名为“中国大学”。

学校最初的校址位于前门的“愿学堂”,只有十几间平房,条件比较简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近千人的学生就显得太拥挤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国大学用七十五万元调解了郑亲王昭煦与天主堂的抵押纠纷,从而将大学部迁到了郑王府,附属中学仍在旧址。因郑王府年久失修,其原有的“惠园”早已风采不再。因此,中国大学学生、教师于次年分别发起学生、教员募捐会,对跨虹桥、春花阁等建筑进行了修缮。


抗战开始后,在华北各高校纷纷南迁或停办后,中国大学奉命留驻在北平。东三省南迁、华北各地失学或各地青年纷纷进入中国大学,在校学生最高达到3000人。

抗战胜利后,因校内派系(教员为主的国民党部,学生为主的三青团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争权夺利。于1948年发展为校内武力冲突,双方大打出手,先是棍棒武力,进而手枪、步枪乃至冲锋枪、手榴弹等械斗,也成为各校史上最凶狠的打架斗殴。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大学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最嘹亮的校名成为了历史,郑王府的校址则作为教育部,并一直沿用至今。王府大门前的灯杆则成了往来学子瞻仰的标志。

三、北平铁路学院,最好就业的私立高校

随着詹天佑主张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之后全国各地的铁路线开始兴建,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铁路人才的需求。

清朝末年,铁路管理传习所这一新式学堂开学,校址在如今的干面胡同。

清朝最后一年,学堂增设邮电科,学堂更名为交通传习所。

民国元年,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目。

民国六年(1917年),传习所又增设商业管理、会计科。考虑到铁路和邮电性质的不同,传习所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民国十三年(1924年),畿辅大学在阜成门内的宗帽胡同创立,这是有别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私立学校,其专业以铁路科目为主,兼设文、法、商三科。次年宗帽胡同的校址迁到干面胡同交通传习所的旧址,并只保留铁路科,并区分四年制大学部和三年制专门部。不管是三年制完成,还是四年制大学毕业,各地方铁路运营方对毕业生的需求趋之若鹜,其工资待遇均在当地上游。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方大学和通才商业专科学校并入畿辅大学。

次年(1928年),畿辅大学因北京改名为北平而更名为北平铁路大学,之后因国民政府不允许单科大学的存在,其又改名为北平铁路学院。

抗战前夕,北平铁路学院由干面胡同迁址到大雅宝胡同前税务学校旧址。

抗战开始,北平铁路学院停止办学。

抗战胜利后,北平铁路学院复校,改名为北平铁路专科学校。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并入了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今北方交通大学前身)。

新中国后,北平铁路学院并入铁道部公安干部学校。


四、中法大学,产学研的先行者

民国伊始,也是留学热潮,但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法解决学费而无法留学。李石曾、蔡元培曾多次组织赴法留学勤工俭学,并于民国九年(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校址在东皇城根北街,设五部四院。研究部(镭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大学部(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和孔德学院即哲学系)、中学部(有8所中学3所小学)、海外部(里昂大学处)、特设部(有工厂、农林试验场、疗养所等)。由此可见中法大学有着颇具特色的教学,将理学院的工科学生安排到特设处进行实习、工作、研究等,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新中国后,中法大学并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五、燕京大学,最美的校园

号称“东方哈佛”的燕京大学其前身是美英在京创办的四所教会学校,并于民国八年(1919年)合并而更名为燕京大学。司徒雷登遍寻北京,最终购得陕西督军所拥有的朗润园,并请名建筑师设计,奠定如今的燕园。后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到30年代初已经跃居世界一流高校之列。

第一任校长,也是燕京大学的创立者司徒雷登,虽然为教会人员,但其不强调宗教教育,鼓励提倡自由教育。燕京大学初时设文理科,有三年制本科、两年制预科,到30年代,有三个学院十八个系,并增设研究院,下设文、理、法三个研究所。正是由于司徒雷登的自由教育,使得燕京大学教风蔚然。其学费虽然高昂,但学校运营经费仍靠募捐,据说每年司徒雷登有大半年时间是在美国进行募捐。

抗战伊始,燕京大学继续办校,但随着日军突袭珍珠港美日交战,燕京大学也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次年复校,并增设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

同时北京大学离开红楼迁校至西郊,独占了这所美丽的燕园。


六、辅仁大学,最贵的学费

民国二年(1913年)天主教英敛之创办辅仁社,可惜后来停办,之后经罗马教廷批准复校。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名为辅仁大学,校址为北定阜街的涛贝勒府,开设文理科,及神学系,首届学生学生只有23人,规模很小,但其学费却很高。

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为有钱人家子女才能接受的,就是因为其学费太高。公立大学是学费最低的,基本每年学费为30块大洋,相当于工人一年的工资收入;私立大学基本是公立大学的两倍,即60块大洋;而教会大学则高出私立大学一倍,基本都在100块大洋以上。


辅仁大学因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在抗战期间并未停办,并吸收了不少失学的青年,最终发展为有1万余名注册学生的大校,历年本科毕业生有近5000人,著名作家萧乾曾在辅仁大学就读。抗战初期,鲁迅曾在辅仁大学发表抗日演说,导致警察出动围住学校,校长陈垣传递纸条示意其从后门离开。

1952年院系大调整,辅仁大学主要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西语并入北京大学,经济与社会学系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写在最后

不管是顶着多大气的名字(中国大学),还是多有来头,民国时期北平的好多高校,在进入新中国后,都难逃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一朵朵浪花。但就其在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在当时、在如今、在未来仍在各行各业起着重大的作用。民国时期北平的大学在艰难中开办、成长,在近乎文盲的中国大地洒下了星星之火,引领、开创了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可不谓其丰功伟绩。


但回首望去,民国时期北平各高校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一是学费太贵。是有钱人家才能负担得起的,限制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二是学科不合理。各高校明显偏重文科,理工科不足,限制了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

三是规模小。比如燕京大学某年在校生才800人,中法大学不过400人;

因此在进入新中国后,国家层面的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尤其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最,在各地区、各高校间重新进行了专业布局、优势互补,使得高等教育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匹配。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为此在保留北大、清华、北师大、协和医学院等老牌名校外,重新组建了以各类学科专业为主导的新型院校:

北京高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等八大院校,还有后来陆续创建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

发展50年后,北京现有高校92所,是北平时期的8倍,在校生近百万,毕业生每年有20余万人,是民国北平的近100倍。这些新型的院校就如现在所看到的一样,为北京的首都发展、祖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上又是一年入学季

也许此时的你,还在犹豫填报哪里;也许此时的你,正在翘首等待远方的召唤。不管如何,恭喜你马上进入新的青春赛季了。

告诉你个有趣的事情,作为本文的结尾。

原来,燕京大学有个莫名的迎新仪式。便是每年新生入学时,高年级的学长总是突然将新生抱起,扔进未名湖,不分男女,少有幸免者。这让刚入燕园的新生对未来充满了惊惧,但随着对燕园的熟悉,随着长大,也会对后来的新生做出同样莫名的举动,年年如是。

当然如今的迎新仪式太文明了,拉条幅、摆桌子,帮忙指路、拿行李等等,多了现代的文明,少了那原来的粗鲁,也少了些对初入的敬畏。

回首过去,你对新的未来,都有哪些期待呢?

#「高考那些事儿」##2022高考那些事#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阳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