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念奴娇· 过洞庭》是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代表作之一 。 这首词写于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 当时张孝祥从桂林北归, 途经洞庭湖, 即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词。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
上片: 写景
上片主要描写洞庭湖的美景。“洞庭青草,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这里“青草”是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 这几句描写了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表现了洞庭湖在中秋时节的宁静与美丽。“风色”二字值得玩味, 风本无形, 但诗人通过“更无一点风色”来形容湖面的平静, 使人感受到湖面的宁静之美。
接下来,“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玉鉴”和“琼田”都是用来形容湖面的清澈与广阔。 三万顷的湖面上, 只有一叶扁舟, 突显了自然的辽阔与人的渺小。 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 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这几句描写了月光与银河的倒影, 湖水上下一片澄明。 这种景象不仅美丽动人, 而且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词人通过这些描写, 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下片: 抒情
下片则着重抒发词人的情感。“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这里“岭表”是指岭南地区。 词人回忆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 尽管孤独, 但他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操。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 这些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纯洁与坚定。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词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 但依然保持着冷静与坚定的态度, 面对人生的风雨。 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最后,“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这几句描写了词人面对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内心充满了豪情与感慨。 他仿佛邀请天地万物一同饮酒, 共享这份美丽的时光。 这种豪放的情怀, 不仅表现了词人的乐观态度, 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总结
《念奴娇·过洞庭》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写 , 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豪情与感慨。 词人借助自然景象, 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充满了哲理与智慧,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