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问答 > 招生问答

七年级下册的古诗

摘要七年级下册的古诗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诗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下册常见的古诗及其解析:1.《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七年级下册 的古诗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诗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 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下册常见的古诗及其解析:

1. 《竹里馆》——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维在竹林深处独自弹琴、长啸的情景。 幽篁(huáng)指的是幽深的竹林, 长啸则是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中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 深林中无人知晓, 只有明月静静相伴, 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夜里李白在洛阳城听到笛声的感受。 玉笛指的是精美的笛子, 暗飞声则表示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折柳是指《折杨柳》的笛曲,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听到笛声后,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 《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岑参在旅途中遇到入京使者的情景。 故园指的是长安,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 只能托人捎个口信, 报个平安, 这种朴实的情感表达令人感动。

4. 《晚春》——韩愈

原文: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晚春时节草木竞相开放的景象。 草木似乎知道春天即将离去, 纷纷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杨花和榆荚虽然没有美丽的颜色, 但也随风起舞, 化作漫天飞雪。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景象的赞美。

5. 《泊秦淮》——杜牧

原文 :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杜牧夜泊秦淮河的情景。 烟雾弥漫在寒冷的水面上, 月光笼罩着沙滩。 商女指的是卖唱的歌女, 后庭花则是指《玉树后庭花》的曲调, 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无奈, 借商女唱歌的情景, 揭示了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麻木。

6. 《贾生》——李商隐

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文帝在宣室求贤的故事。 贾生指的是贾谊,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诗中表现了贾谊才气纵横却遭贬谪的悲惨命运, 以及汉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 却不关心百姓苍生, 只询问鬼神之事的讽刺。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对贤才的同情。

7.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原文 :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杨万里在山中行走的经历。 诗中通过描写行人在山中行走的艰难, 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境。 下岭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挑战。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困难的积极态度。

8. 《约客》——赵师秀

原文 :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黄梅时节的夜晚, 诗人等待朋友的情景。 黄梅时节指的是江南梅雨季节, 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 有约指的是邀请客人来相会。 诗中表现了诗人等待朋友的焦急心情和夜晚的寂静氛围,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9.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受。 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圣君和后世贤君的怀念, 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天地悠悠, 唯有自己孤独悲伤,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壮志未酬的深深叹息。

10. 《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的感受。 飞来峰位于浙江绍兴,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 诗中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迈情怀, 不畏浮云遮挡, 因为自己站在最高层。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自信。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 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 还能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这些解析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