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问答 > 招生问答

秋风引唐刘禹锡

摘要秋风引·唐刘禹锡《秋风引》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作,该诗以“秋风”为题,通过对秋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秋风引》原文及赏析。原文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赏

秋风引 ·唐刘禹锡

《秋风引》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首诗作, 该诗以“秋风”为题, 通过对秋风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秋风引》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 首句“何处秋风至”, 就题发问, 摇曳生姿, 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 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 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 既无影无迹, 又无所不在, 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 本是无可究诘的。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 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 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心情悠远的“孤客”, 由远而近, 步步换景。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 此刻风动庭树, 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 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 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 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如照说, 秋风吹到庭树, 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 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 可以想见, 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

从全诗看来, 却必须说“不可闻”, 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 内容相似, 一用曲笔, 一用直笔, 却各尽其妙。 对照之下, 可悟诗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 贞元进士, 又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参与王叔文集团, 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 贬朗州司马, 迁连州刺史。 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人称“刘柳”;晚年和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 富有民歌特色, 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为文长于说理。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 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 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有感而作此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