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问答 > 招生问答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摘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创作背景和诗意创作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组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这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中原地区常年沦陷于金人之手,陆游在山阴乡下

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创作背景和诗意

创作背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组诗, 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 这时, 陆游已经六十八岁, 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 中原地区常年沦陷于金人之手, 陆游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 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 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 实现统一。 尽管此时正值初秋, 暑威仍厉, 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 使得他无法安睡。 在将晓之际, 他步出篱门, 以舒烦热, 心头怅触, 由此创作了这两首诗。

诗意解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分为两首诗, 以下是第一首的翻译和赏析:

翻译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 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 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赏析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绘银河西坠、鸡鸣欲曙的景象, 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表现了诗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这里的“一再鸣”三字, 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一个“欲”字, 一个“怆”字, 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整首诗以沉郁胜。

以下是第二首的翻译和赏析:

翻译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 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意境阔大深沉, 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劈空而来, 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由于用了“入”、“摩”二字, 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 而且虎虎有生气。 这首诗写大好河山, 陷于敌手, 以“望”字为眼,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作者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 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 全面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陆游的思想和风格

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 陆游也有史才, 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 史评色彩鲜明,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不仅是陆游对自然环境的一种 描述, 更是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深沉思考的结果。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的精神品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同”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