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一竿风月
陆游《 鹊桥仙·一竿风月》赏析
陆游的《鹊桥仙 ·一竿风月》是一首词, 表面上是写渔父, 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 他通过渔父的形象, 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对世事的看法。
渔父的生活环境
词中的开头“一竿风月, 一蓑烟雨, 家在钓台西住”, 描绘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这里的“一竿风月”和“一蓑烟雨”不仅描绘了渔父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而且也暗示了他远离尘嚣、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此外,“家在钓台西住”一句, 借用了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故事, 进一步强调了渔父的隐逸身份和清高的情怀。
渔父的心态与追求
词 中的“卖鱼生怕近城门, 况肯到、红尘深处?”表达了渔父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避弃。 渔父宁愿远离争利的市场, 也不愿涉足红尘深处, 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种心态与陆游自身的人生观和政治态度密切相关, 反映了他对当世政治的失望和对简朴生活的渴望。
渔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词中的“潮生理棹, 潮平系缆, 潮落浩歌归去”描绘了渔父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规律与自然规律相适应, 无分外之求, 与世俗中人汲汲于名利、被欲望左右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陆游通过渔父的形象, 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以及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词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陆游在这首词中通过渔父这一形象, 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 他认为,“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是对那些追逐虚名之人的一种讽刺。 同时, 词中提到的“时人错把比严光”, 也暗示了世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误解和追求名利的盲目性。
陆游的创作背景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 号放翁, 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爱国词人。 他的这首词创作于他回到越州山阴故乡(今浙江绍兴)时。 当时, 陆游因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而感到无比忧伤, 随后他在四川的经历也颇为不得志。 这首词不仅是对他个人生活变迁的反映, 也是他对当时政治局势和个人命运感慨的表现。
结语
总的来说,《鹊桥仙·一竿风月 》不仅是陆游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 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