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卢纶其二
卢纶《 塞下曲》(其二)赏析
卢纶的《塞下曲》 共六首, 每首诗都描绘了不同的军营生活场景, 其中《塞下曲(其二)》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夜间巡逻时的情景。
诗歌内容 概述
《塞下曲(其二)》的第一句“林暗草惊风”, 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森林, 因为一阵疾风而让草丛惊动的样子。 这个场景不仅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还暗示了环境的幽暗和危险。 这里的“惊”字用得非常巧妙, 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可能有猛兽潜伏其中。
第二句“将军夜引弓”, 紧接着描述了将军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反应。 他并没有直接射箭, 而是选择了先“引弓”,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这里的“引”是“发”的准备动作, 通过这个动作, 我们可以感受到将军在面对潜在威胁时的冷静和果断。
最后两句“没石饮羽”, 揭示了事件的惊人结局。 将军在第二天清晨才发现, 他射中的其实并不是老虎, 而是一块石头。 这里的“没石饮羽”是一种夸张的描写方式, 用来强调将军的武艺高强和箭术的精准。
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
卢纶在《塞下曲(其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 的表现力。 首先, 他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创造紧张的气氛,并通过对将军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他的勇敢和机敏。 其次, 他利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预期中的老虎与实际上的石头形成对比, 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效果。 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展现了将军的自信和勇气, 还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将军的形象和诗人的意图。
诗歌背景与创作 意图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名将李广的故事。 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中的石头当作老虎射去, 箭头甚至穿透了石头。 卢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 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意境重新诠释了这一故事。 这样的创作不仅赋予了传统题材新的生命, 也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结论
总的来说,《塞下曲(其二 )》通过对一个紧张而又戏剧化场景的描写, 成功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果敢的将军形象。 卢纶通过精细的艺术处理和深刻的内涵挖掘, 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