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为什么先填志愿再出分数(中考先报志愿还是先出成绩)
大家都知道,大连中考一般是考试前两周开始填报中考志愿,而高考是出分、出全省排名后再填报高考志愿。这样很多家长就会有疑问,为什么中考不像高考一样安排知分报志愿呢?近日,大连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第467号建议的答复意见(大教建函〔2020〕57号),针对“关于调整中考报考时序的建议”,进行了相关答复,全文较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下,一起来看。
初升高的考试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社会的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高考,究竟考上什么样的高中不仅决定未来三年的学习环境,很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命运。
作为中考和高考究竟有何区别?中考知分报考究竟利大还是弊大?需要做教育者权衡和定夺。
大连中考报考方法
我市中考一直采用先报志愿后考试的方式。
中考报考依据:即考生根据自己初中三年的学习情况和初三下学期两次市里模拟考试(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只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结合各层次高中往年录取分数线进行志愿填报,是过程学习支撑志愿填报。
这种报考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确实暴露出一些弊端,诸如,容易加剧考生心理负担、家长焦虑、老师顾虑、往往造成指标浪费、临场发挥失常而导致无法进入理想的高中,等等。但是,如果中考采取知分报考也有如下弊端,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弊端可能改变义务教育忽略过程,导致片追结果的局面,这是目前中国教育所不能接受的。
中考知分报志愿的弊端
1.知分填报志愿在于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和行为方式。它把中考分数推向了一个机制,使分数成为考生和高中之间谈判的一个筹码,这个是有悖于义务教育的教育目标,忽略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害的。
2.知分填报志愿不能降低落榜风险,甚至使落榜风险变得更大,它只对最顶尖的学生是有利的。因为最顶尖的考生的信息是清晰的,别人的信息也是清晰的,所以高分报考是有利了,但只能是一小部分。
如中考24中,一看分就大体知道了,但是对于后面的学生来讲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使一个学生准确知道自己的分数之后,仍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会报考这个学校?其他人会不会也报考这个学校?不但考生自己不清楚,招生学校也不清楚,中考24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其他的学校,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严重。
3.知分填报志愿,加大招生不均衡程度。容易出现志愿扎堆儿现象(辽宁高考,有两千多所高校参与录取,学校层次也很分明,可以平衡这种现象,不会出现如此扎堆的乱象)。中考录取学校层次被人为划分成好中差,会使某些高中录取分数线猛涨,落榜率增大。
另一个可能是造成“断档”,即由于某校上一年录取分数高,因而一些高分考生不敢报考 ,以致造成该校几个分数段没有考生,差距拉大,导致统调生增多,有悖于填报志愿的初衷。
4.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改变了考生和高中以及与中考招生有关的各社会主体的行为激励方向。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出现“招生乱象”的地方,多是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省区市。那些考前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省区市,虽然招生竞争也很激烈,但很少出现过度乃至混乱的局面。
一方面,高中为了争取最优秀的生源,一定会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目标学生能够填报本校。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但由于生源竞争关系的存在,谁也无法从这场博弈中脱身。
另一方面,考生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确保自己被某一高中录取,一定会采取各种措施,和高中进行谈判。如果您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报考另一所高中。
5.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把“唯分数论”推向极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目前的中考招生录取制度下,中考分数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在中考前或中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方式下,由于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中考分数,考生还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三年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中考分数只对高中招生录取有影响,对考生本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在中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时,由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中考分数,考生只能把分数和每一所具体的高中一一对应起来,严格按照中考分数来填报志愿。中考分数变成了决定性的和唯一的考虑因素,“唯分数论”有可能被推向极致。
6.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了中考招生录取过程中考生和高中的关系。由选拔学生变成按分数争抢高分学生,使高中招生变成市场交换。由于已经明确知道了具体的中考分数,考生变成了各高中竞相争取的对象。考生可以凭借一纸分数条待价而沽,和高中进行谈判。谁提供的条件好就选择谁,坐观高中竞相举牌叫价竞争。
7.知分报考势必要将中考数据公开,这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关于考试不得排名、不得公布相关数据的要求。如果知分报考,势必造成学校、教师、考生和家长知道考生排名,知道全市各学校成绩,不然就没法填报志愿,这将重新刺激教育走向片面追求分数“大战”,而这些均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明令禁止的。
另外,知分报考将导致中考前两次模拟考试对考生失去意义,让学生和学校对模拟练习失去兴趣,这对检测教育过程质量很不利,报考、录取与平时成绩无关,这将削弱过程教育的意义,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不利,有悖于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的要求。
8.考前报考理性大于靠后知分报考理性。考前填报或者估分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依据的是平时的学习成绩,因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他填报的时候会比较谨慎,当所有人都比较谨慎的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在这里面发挥作用了,但是反过来,如果说大家已经知道了明确自己的分数,那心里上自然而然感觉把握性是比较大的,这个时候就会比较敢填了,当所有人都比较敢填的时候,都比较胆大的时候,自然就会扎堆到一个学校,这样就会人为的把分数线提高,使得报考人数远远大于录取的人数,这样的话考生的落榜风险势必要增大,这就叫做个人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为了避免风险,却导致了更大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本的原因在于,考生面临的信息搜集成本是不一样的。当您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您要了解很多种信息,在考前或者估分的时候,您只需要知道自己所在中学的学习状况、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模拟考试相关情况就可以了,但是在知分填报志愿的时候,您必须要了解中考全市所有考生的数据信息,因为大家都很明确,这个数据谁知道呢?只有招生办知道,但招办不可能把这个大数据发布到每一个人的手上。
中考不同于高考志愿填报设置有这些要求
关于教育,教育有教育的要求和规则:
- 首先,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考试要求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得公布中考任何涉及考生的数据,包括考生成绩、考生名次等等,大连市中考成绩发放都是选择在第三方进行发放,原因也是在此;
- 第二,中考不能和高考相比,高考非义务教育为纯选拔考试,而中考为义务教育,还担负毕业检测的功能;
- 第三,义务教育是要严格遵循过程教育的,填报志愿也是如此,是要根据过程学习报考,不是根据中考一次考试进行志愿填报的,因此,需要关注的学生过程学习;
- 第四,填报志愿,本来就应该有风险,也是对考生进行风险教育最好的机会,如果只根据中考成绩确定报考学校,义务教育的过程只能是最求应试,这是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
- 第五,大连市进行中考前模拟考试,其功能,一是为中考试题确定题型、方向和难度,二是检验教学情况;三是检验考生学习情况,四是附带为考生中考填报志愿做参考,这些是对学生过程学习是有益的。这些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区别。
中考志愿填报的教育意义
中考志愿填报,也是对考生进行教育的一次绝佳机会,其中,一是让学生学会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对学生成长及其重要;二是让学生学会风险规避,规避风险也是一种能力,这对学生未来面向社会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楠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