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职院官网(成职院图片)
有这样几个人,怀揣着对家乡的美好期望,致力于解决果树害虫问题,投身于弥雾机的创新改良之中。
他们就是代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队伍。这支7人的队伍由文旅分院的刘畅和软件分院的李金龙担任项目负责人。在这次“互联网 ”大赛全国总决赛职教赛道创意组比赛中,他们的项目《小小弥雾机,大国工匠造》以小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金奖。


项目团队赴南昌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
以家乡为背景,抒必胜之决心对于“弥雾机”这一项目,刘畅和李金龙最开始并不是奔着参赛去的。
他俩都来自水果之乡。出生于果农世家的刘畅,从小耳濡目染,深知害虫防治的重要与艰难。如何及时处理虫害的同时,又保持果子的原生态,这对于果农来讲是一个异常棘手的问题。
为了帮助家乡的果农改善问题,刘畅和李金龙一拍即合,针对传统弥雾机的痛点问题,随即开始了非脉冲弥雾机的项目研发。项目准备之初,空有满腔热血但缺乏有志之士,机缘巧合之下,团队一行七人聚在了一起。从4月到10月中旬,长达六个多月的日子里,陪伴他们的只有夜以继日的研究、实验,所有人都在朝着“国赛金奖”的目标前进,有志者事竟成,项目最终完成了从0到1再到100的飞跃性突破。


刘畅与李金龙在比赛现场
回望来时的路,枯燥又重复,一遍遍的技术指导,一次次的模拟练习,不断更新改善的数据资料,一起淋雨一起吃外卖,一起见到了无数次凌晨三四点的夜,最后才一起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胜利。


背后的故事
亦师亦友,披荆斩棘,功不可没
谈到此次经历,郑应松老师的名字一直被成员们挂在嘴边。正如李金龙所言,“郑老师是项目真正的伯乐,如果没有郑老师,或许就没有这块金牌了。”作为学校创业孵化教研室的主任,郑老师在这个项目上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心血,从最初项目的想法搭建开始,郑老师就带领着几个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孩子们的心中,他已经远远不止是导师的身份了,更像是这个团队里的大家长。不论是项目上的资源引荐、项目完善,或是后续产品的销售和公司整体运营,亦或是团队成员的衣食住行、工作情绪,事无巨细全都打理得妥妥当当。

李金龙和郑应松老师
项目优势明显,首金荣誉当之无愧“四川首金”的荣誉来之不易,一方面得益于队伍的努力和学校老师在项目各个环节的积极配合与指导,另一方面,项目本身也存在着极大的优势。这款新型的智能非脉冲弥雾机,针对传统弥雾机的痛点问题进行技术改良创新,该弥雾机产生的烟雾颗粒可达到15微米,可以悬浮在树叶的背面和页面,从而达到消杀果树害虫的目的。这款产品已经应用到市场,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据李金龙介绍,“这款产品相较于传统弥雾机有三大核心技术,一是控制核采用自主编写的程序,可以实现一键启动、智能温控、智能传感。二是喷烟管采用内空加热结构,通过无氧加热,保留药效的同时更加节能。三是防碳化堵塞技术,能够减少碳化物的形成,直管结构也便于清理碳化物。”

第n次会议
七年沉淀,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
今年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第七次参加“互联网 ”比赛,每一届比赛学校从没落下过,也获得过7个国铜,2个国银的优秀成绩,但遗憾的是每次总与金奖失之交臂。沉淀了七年,今年总算开花结果。这次取得金奖,不仅鼓舞了校内的师生士气,同时对于四川创新创业也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孵化教研室的郑应松主任表示,成职院从2009年起就致力于双创发展,后来经过政府、企业、机构等多方资源的整合,打造了一个具备地方特色的创业基地,实践场地和理论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实现“两条腿走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率。


赛后回校颁奖合影
比赛暂时告一段落,“小小弥雾机”也将会继续投入使用。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职校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有所突破和成果,“青年当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家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其中。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书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