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沁县师范学校(沁县师范学院怎么样)

摘要十岁以上的人都对过去的贫穷有着深刻的记忆,我也不例外,这两天同事们在群里交流那些日子的记忆,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我却有一段相对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师范生活。1985年我考入沁县师范,那个年代能考

十岁以上的人都对过去的贫穷有着深刻的记忆,我也不例外,这两天同事们在群里交流那些日子的记忆,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我却有一段相对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我的师范生活。

1985年我考入沁县师范,那个年代能考上师范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不过我意识到这一点要到寒假春节的时候。一个本家叔叔在太原某个派出所上班,推荐上了警校,春节回家去看我爸爸,看见我了,对我说到:"咱叔叔侄女两个可是给咱王家争光了,咱们是全村首先出去上学的人。"

听到这话,我迅速罗列了一下,还真是,瞬间产生了自豪感。

上了师范,我有了统一的校服,那校服不过是藏蓝色的秋衣秋裤上,加上了两条白道,现在穿在身上肯定有些滑稽,但是那时候十七八岁的年纪,青春的活力可以弥补任何衣服的不足。

上了师范,我吃上了"免费的午餐",每个月定期发放饭票。主食有小米焖饭、白面馒头、面条大米,偶尔还能吃上肉馅儿包子。那时候学校还没有餐厅,天气暖和的季节里,大家打好饭就蹲到阴凉的地方,一边吃饭,一边听收音机。我记得有一段时间都在听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饭吃完了,评书节目还没完,大家手里拎着饭盒,谁也不离开。

那时候,大部分女生的饭票每月都有盈余。每到周末,要回家的女生们会在学校的烧饼铺排起长长的队,用盈余的饭票买烧饼带回去。我回家前也去排队,弟弟说起那时候,就老提起他那时候有多期待我回去,其实他期待的是烧饼。

上了师范,我才知道音、体、美也可以是主科。


我看到了弹琴上音乐课的老师,一段时间后,教室前面的脚踏风琴就再也没有闲着的时候了,不过经常弹琴的是杨斌同学。宿舍里也常常飘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我们宿舍印象最深的是丽琴同学,班里很多歌曲的流行往往是从她这里开始。我自己也识得了简谱,也学会了填写五线谱,知道了歌曲的种类。女儿小时候我唱的摇篮曲可是包括了古今中外。


有了体育比赛,才分清楚哪些项目是属于田径。班里的明星是田径场上的骄子,因为他们是班级荣誉的功臣。像我这样连800 米考核都发怵的人,他们是我只能羡慕,无法企及的高峰。我们宿舍的爱平竞走的样子,跑步的样子都还历历在目。每天田径队的同学们训练完了,肩膀上耷拉着衣服,垮垮地走着,说笑着的样子是青春最美的代言。


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很牛,是西安美院毕业的,油画出身的老师实在是高估了我们的欣赏水平,很长一段时间给我们讲解西方裸体油画的欣赏,很多人根本不敢仔细看那些画,我觉得可能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没记住那些画,倒是对老师把"裸体画"读成"颗体画"印象深刻,想起这个,也想起老师认真而专注的样子。老师教过我们素描、水彩画,我记得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是临摹的一副下山虎。老师对我们的考核很严格,我们画交上去后心里就充满了忐忑,大概二位伟人(籍宏伟和李国伟)不会有我们这样的体验吧,因为他们两个是我们班的书画双雄,也因为他们的影响,我们班学书学画的热情很高,因此我们班在同届同学中,书画的表现是相对突出的。

相比音体美,文化课的学习倒有一些被冷落,大部分人追求60 分万岁,所以各自信马由缰,被兴趣牵引着,找寻着自己愿意驻足的喜好,而我有幸一头扎进书堆,因为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借书,再也不用为借不到书而犯难了。床头挂着油灯,趴着看书是我那三年最幸福的时光。前段时间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说起那时候班里谁学习最好,我居然有些懵圈。他们说当然是瑞波,这个我信,印象中瑞波是学习好,但是要说最好,我真的没特别注意。

十六七岁的年纪,一定会有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相对顺风顺水成为眷属的一对;也有历经考验,不离不弃,终成眷属的一对;还有两地缱绻,鸿雁传书,也成美眷的一个。当然还有仅仅情窦初开,初露端倪的……前几天还见到了其中一对,嬉闹逗乐一番。他们轰轰烈烈的故事永远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去年宿舍姐妹们相约回学校,走在校园里都在找寻着昔日的记忆,原先的平房都不见了,但是教学楼还在,只是窗户外墙都不一样了;操场也在,但是操场上的水塘不见了,一帮快五十的姐妹在操场上似乎回到了从前,嬉闹、拍照,下铺的俊丽还拉着我在操场上走了几圈,爱平更是即兴走起了竞走的步伐。我们似乎忘记了年龄,久久不想离开。

老话说"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沁县师范,也不是当年的沁县师范了。首先是取消了对所招学生的政策性福利,也不再包分配;还有中师教育在完成了快速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使命后,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淡出了中考热门,现在大概也是鸡肋了吧。

有幸上了师范,首先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其次让自己快速就业。但是也因为这个"快"字,在那些上高中的同龄人还浸润在书本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得为别人的学业承担责任了,而且因为是师范生,学校缺什么科目的老师,都要顶上去,谁让你什么都学过呢?泛而不精,是时代对我们的亏欠。

现在有人批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专招生是杀鸡取卵,国家用"利诱"的方式让很多本来可以成为高端人才的人,庸碌小为,等于是斩断了他们的前途。这个对个体来说无法证实,只能认命。

师范:我之幸,我之命……

【声明】

如侵权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人正关注并加入我们

《老区之声》编辑部

总 编:闲山居士

副 总 编:红色武乡

总 监:赵太生

副 总 监:安则 细雨梧桐

责任编辑:一二③木头人 纸短情长

我的中国心 余生不悔

久了就旧了º 小武

本期编辑:小武

来稿邮箱:lqzsbjb@163.com

近期热点

[原创歌曲]《大美武乡》(郝雪廷词 暴晓斌曲)

蒋殊《重回1937》:一本镌刻武乡抗战老兵印记的书

感动!泪目!武乡一中常志军老师给爱人的诗写得真好!

把《在太行山上》再唱响——写在太行干部学院建院一周年之际

武乡,一首永远唱不尽的英雄之歌!

武乡“小时候”的照片,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最全!第八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精彩图文,一网打尽!!!

老区之声投稿指南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多一份力量

望点赞,求转发,盼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