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干中学最新消息(泾干中学是普通高中吗)
泾阳县简易师范的校建过程

大安寺无量殿今日面貌
泾阳县立简易师范历任共有两位校长,为学校创建立下功劳的是邓霖生,任职一年半后,即因健康原因辞职。继任者为原泾阳私立泾干中学校长高兰亭,他从1945年2月接任简师,一直坚持到1949年初。依照两人的办学思想,简易师范大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时期,主要以校建为主,招收学生分为教师短期培训班和正式师范学生两类;第二阶段在继续完成校建之外,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在原有基础逐步开设初中班,并扩大安寺初级小学为完全小学。由于学校规模日渐扩大,招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故而表面看来依然以校建为主,实际与邓霖生时代的办学思路有很大不同。
一、大安寺原有面积及庙产
大安寺从明代就有记载,据传其建设时间可能更早,也有人说该处曾有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的烽火台。可确认的是大安寺建筑原秦郑国渠以北高台之上,寺院始于元代,面积广大将近百亩土地,香众甚多辐射周边县域,累经明、清数百年香火,到清中期时成为远近各县闻名的大寺院。清末回事之后,寺院惨遭兵火,破坏严重,其形势远不及以前之盛。民国时,大安寺在地籍整理处登记有无粮(税)土地66亩,另有庙产水旱田共计一百余亩。
民国简师档案记载:“查本校所有校产计水地五十一亩四分,旱地九十八亩贰分四厘,系县前仲麓中学原交地亩清册接收,校长存亩查勘尚属相符,除依法登记办理,理合造具清册,备文呈报,只请鉴核备案,谨呈泾阳县政府。(《为呈报本校校产地亩并赍呈请清册请鉴核备案由》1943年9月23日)”
寺院建筑在民国时尚剩有无量殿数间,七级浮屠一座,还有破败房屋数间。其后由于泾阳一地累有战乱,民力凋敝无力恢复原有旧貌。周边村庄利用寺庙建筑在大安寺设有小学一所,约有两个复式教学班,学生大约六十人。1941年,泾阳西北乡人(今兴隆镇冯家沟)冯润璋在此倡议创办“私立泾阳仲麓中学”,冯润璋设想以此将来不断扩大学校规模。孰料该校仅在半年之后,因备案问题被省教育厅屡次饬令县政府予以封停。据冯润璋回忆:当时学校条件极差,学生尚无桌凳可用,使用青石或砖瓦以为课桌。教室也仅以寺院大殿及少数房屋作为教学之地,学校设施简陋,档案记载并不详细,毕竟还能大略提供一些线索:
“查仲麓中学系就大安寺高阜改建,仅新造中山纪念室一座作为教室,两旁各有山房数间以备教师职员住宿及陈列书报之用,殊嫌□方,其他尚有旧日无量殿一座及辟房十余间,略供学生及工友寄宿。《为呈赍建筑预算请核转由》”
另据冯润璋回忆:曾有拆除周边庙宇木料与砖瓦的记载,尤其是抢拆社树村东唐代古庙海角寺时,与泾中高兰亭发生不愉快。拆下的木料、砖瓦在仲麓中学封停之后存于原石桥镇中心学校。档案记载了邓霖生校长索要木料的经过:“窃本校现既决定就石桥仲麓中学旧址……惟查仲麓中学旧存木料器具地产等,未奉明文接收,殊于校务进行诸多妨碍,理合具文呈请鉴核,饬由该校董会负责人将仲麓中学校产完全交出,再石桥中心学校存余木料,亦在建筑预算征用之列,亦祈请令如数交出,以节廉费,实为公便,谨呈泾阳县县长高(《为呈请将仲麓中学校产全部交收并令石桥中心学校将存余木料交出由》1943年)”
二、简师学校建设过程
抗日战争环境下,学校建设殊为艰难。经泾阳县1943年第六次政务会议决定以大安寺为简师校址之后,邓霖生在原仲麓中学基础之上建设,准备在简师开课前至少建设“鞍架式门房九间,中三间修造门楼及门房,两旁六间各建教室一座……中山室偏东……建设鞍架房两座各六间,共为十二间……在院之西偏,拟造穿廊房九间……又拟造厦房八间作为学生及教职员灶舍,所谓新建筑者,略备于此。其他如教导室、事务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储藏室、工友住室、厕所等,拟于寺中房舍及仲麓新造之房,略加修葺,即可应用。《为呈赍建筑预算请核转由》”
校建征集木料办法与泾中如出一辙,泾中曾有轰轰烈烈的捐椽运动,简师则以政府名义向沿泾惠渠各乡征购。并将主意打到了泾惠渠管理局身上,原来泾惠渠管理局从三十年初渠道修成之后,在上下游数百里渠道两岸种植有大量箭杆杨,经过十多年生长,多数已成材。因此邓霖生校长曾分别向泾阳县政府和泾惠渠管理局上书,希望得到县府协调,更希望得到泾惠渠方面的大力协助,原函如下:
“迳启者,本校最近拟添建教室六间,六房五间,一切材料已备全,惟檩柱尚不敷用,于八月廿四日业经开工而建筑费筹措不允,颇感困难,无法购置,不得不已函请贵局捐助七寸过心杨树二十根,以襄其成,不惟学生得广厦之庇而地方亦可谓实沾其惠,区区之数在泾惠渠流域不过太仓之粟米耳,务祈允如所请,则不胜感激之至,此致泾惠渠管理局局长刘(钟瑞)”
简师第一期工程于1943年7月开工,计建设有学生、教职员工宿舍共计32间,门楼一座,砌打围墙170堵,共花费45万元。并拟定第二期工程于1944年8月开工,预期添建教室及厕所十一间,另需砌打围墙180堵,投资预计70.9120元。需用木料需再次向石桥、千云、冶峪、敬中四乡摊派。如果第二期顺利完成,学校将会拥有新旧房屋一百三十多间,可供短期培训两班、正式师范学生四班及附属小学两班学生规模正常展开学习。
由于校建资金紧张,再加上抗日战争后期物价飞涨,原有预算根本不能满足需要。邓霖生校长提出依靠周边土崖开业窑洞十一洞,同样由于上述原因,简师也欠下巨额外债,现有简师致百谷乡乡公所一函,写道:“本校此次开学后,内部修葺费达三十万元之多,均(是项费用一部,系拖欠工人一部,)由各方挪借,现在工程虽有头绪而工费尚无着落。查去岁县方分派之筹,贵乡所欠尾数尚多,刻需用孔急,务希速筹交。”
简师在第二期建设面临展开之际,邓霖生校长因长期操劳导致疾病,百般遗憾中只能向省教育厅、泾阳县政府提出辞呈。而恰在此时,原私立泾中校长高兰亭辞职赋闲在家,于是泾阳县政府随即呈文教育厅力主高兰亭为新任校长。高兰亭本就是个实干家,被委任为简师校长之后,立即着手建设工作。如“自莅校后即对校务各事加意调整,革故鼎新,添筑修缮,力求充实,并督率千云石桥两乡民夫平除操场二十余亩,现正设法积极筹建,如期逐步扩充耳。”
需要特别指出,简师学校建设资金多系原材料部分费用,人力投入多数依赖全县各商绅及周边诸乡农民义务建设。从1943年7月至1944年9月学校内部档案显示,简师不断上书泾阳县政府要求各乡征调民夫,无论是邓霖生还是高兰亭的呈文有多次征调民夫的说法。如1944年邓霖生购买砖瓦共计45000块,即指派大车50辆予以运输,呈文中并未显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修筑围墙还是使用义务劳动,邓霖生认为如“继续兴筑,奈限于款额不足,对围墙无法筑成,致令对于学生管束无门可禁,夜间盗贼狼虫防不胜防,修筑围墙事在急需。查吾邑西北有六乡之大,人民不下万户,趁此秋末冬初农暇时期,拟请钧府令饬各乡发动民众助一臂之力,则本校数百堵之围墙易然筑成,藉其众力聚集复拟依前仲麓中学计划浚通本校附近郑白旧渠渠道,引入泾惠渠北岸之水,环绕学校一匝,既可作为外围,又可作为饮料蓄水池,沿岸植树,点缀风景,利益实莫大焉。兹拟就修筑围墙挖掘渠道工作计划书一纸,随文呈赍,恭请鉴核,恳祈允准,令饬各乡克期举行,俾早日完成,使吾邑数万学子得安心于求学,则实感戴矣。《为修筑围墙挖掘渠道拟请征派民工附赍计划书》(1943年10月)”
在拆除庙宇建设学校,大安寺本身也不能幸免。1943年10月,简易建设时需要大量砖瓦,寺院恰有七级浮屠(砖塔)一座,简师进行拆毁时,有了重大的发现。民国报刊载:“本县县立简易师范于本学期移石桥镇大安寺开学,第甲捐募建筑开办费二00元,着手建筑校舍。该寺为一古老寺院,历有名僧住持,每年有盛大之盂兰会抬神像出游,寺有七级浮屠一座,现拆毁移做建筑校舍之用,于塔内得玻璃棺材一口,长二尺许,高尺许,中殓火葬后之骨灰已变为白色矣。尚发现有其它古物,正在参察中。(《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1943年10月8日第3版)”报纸所说的“其它古物”,据当地人传说有不少金银器皿,而最重要的“玻璃棺材”及“骨灰”,极有可能是水晶棺椁和高僧舍利,这些极为重要的文物后来也不知去向。另据回忆,私立仲麓中学建设,当事者在拆毁佛像时,发现了泥塑的佛像内大有玄机。原来该处佛像原为铜胎,估计前人为了避免被盗用,寺院僧侣于是在铜像之外施以泥塑,并敷以色彩。抗日战争时期,地方财力十分紧张,那时的人也缺少文物保护意识,铜佛就被熔炼支援了地方文化事业。
1945年2月,高兰亭接手简师以后,着手扩大学校规模,招收初中班,扩增附小高级部,修建教室、员工宿舍等工作,无不向社会征集材料。仅在1946年,简师学校方面曾设计各乡征集实物,换算金额为3744000元,具体如下,
“预计标准:捐助实物以地方出产或易办理者为标准。物类虽异,而每保所捐材料其价值务求均衡。本校所定实物捐助,分为杨木椽麦草石灰三类,按地域分划兹将各乡保应认材料数目列后。各乡保甲数(每保约48000元)拟定捐赠实物种类(三五,六六)
1、自治十(商)保198甲,4千斤石灰,每斤约值120元,每保400斤。
2、永乐七(商23甲)保,152甲,120根方杨树,长1.2丈,过心解每根约值2400元,每保20根。石灰400斤。
3、大东乡六保138甲,80根杨树,麦草2400斤,每斤约值40元每保1200斤。
4、临泾乡五保112甲,六千斤麦草。
5、广吉乡五保117甲,100根杨树。
6、敬中乡六保135甲,120根杨树。
7、千云乡四保97甲,2400斤二麦草,40根杨树。
8、石桥乡八保(商一20甲)400斤石灰,100根杨树,2400斤二麦草。
9、百谷四保(商一17甲)97甲,400斤石灰,20根杨树,2400斤麦草。
10、鲁桥八保(商三66甲)173甲,1200斤石灰,40根杨树,3600斤麦草。
11、云阳八保(商一20甲)177甲,400斤石灰,140根杨树。
12、冶峪七保(商一23甲)162甲,400斤石灰,60根杨树,3600斤麦草。
合计七八保(水41保,商18保)1730甲,共捐石灰7200斤,杨树820根。”
学校大规模建筑的同时,还致力于校园绿化及周边环境清理。学校建设经费本就十分紧张,幸亏泾阳县曾在县西北冶峪乡建有绿化苗圃,没有钱买就伸手要,事实在民国时期也有先例。于是邓霖生在1944年植树节来临之际,呈文县政府要求拨绿化苗木一千株。
高兰亭上任后加强对校园周边进行强力治理。简师学校大门一侧曾有空地一处,本来属于当地村民自有,后来该村民将空地转包给一个姓李的商人,这个商人做的是硝房的生意,他从周边收购硝土,在学校大门一侧空地支锅熬制,晴天烟雾腾腾。由于当时硝土多取自于农田及厕所表面浮土,下雨天硝土气味恶臭,令人不堪卒闻,学校门口的这个硝房实在有损于学校环境,且又危及教室与学生健康。再加上阴雨天污水乱流,又造成师生出入十分不便。高兰亭看到这种情况,和该村民多次交涉,一直没有结果。无可奈何下,只请求县政府以行政力量予以干涉,并建议在必要时出动“警兵”,最后姓李的硝房老板迁离了学校,由于缺少记载,到底使用了什么手段,无从得知。
经邓霖与高兰亭校长先后努力,泾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舍最终能够满足师范生四班、初中生六班、小学四班,计五六百余名学生求学的综合性学校。学校环境干净整洁,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为建国后石桥高中的设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