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用症
失用症(apraxia)首先为Steinthal(1871)提出,是指有目的的运动不能,是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在无意识障碍,无语言、认知功能障碍,也无肢体运动、感觉障碍时不能完成已习得的、有目的的单独或系列动作。Zwinkels等的研究表明,左、右侧脑损伤后失用症的发病率分别为51.3%、6% ,其中急性期意念性失用的发病率分别为28%、13% ,意念运动性失用的发病率分别为57%、34%。
一、失用症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一)根据神经心理学机制分为:
1.意念性失用 是指由于动作或工具的概念系统受损,不能把工具和目标物体联系起来制定动作的执行计划。常表现为及物动作的内容错误,如患者使用剃须刀或牙刷梳头,因此日常生活常受到影响。
2.意念运动性失用 表现为能够理解口语命令的含义和意图,但不能按照口语命令正确使用工具完成动作,也不能做手势模仿。MA患者日常生活中运用功能往往正常,运用障碍常出现在实验条件下。
3.肢体运动性失用 此种类型的失用最初是由Kleist描述,被称为“神经性失用”,指由于失去神经支配导致手和手指的灵巧性丧失。1920年,Liepmann提出了肢体运动性失用的概念,患者常表现为动作粗大、支离破碎,已会的动作及精湛技巧丧失,动作的目的也不明确。
(二)根据失用部位分为:
1.躯体失用;
2.颜面失用;
3.肢体失用。
(三)特殊类型:
1.睁眼失用;
2.穿衣失用;
3.结构性失用。
以上的分类多起源于Liepmann左侧优势学说提出的运动产生的模型理论,首先在左顶叶缘上回形成动作的意念,制定动作形成计划。而已经熟悉或习得的动作印迹储存在额叶运动联合区,当需要按指令执行动作时,动作意念激活动作印迹并传递到左侧初级运动区,使之支配右侧肢体完成动作。这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受损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失用。
二、失用症的临床检查方法
(一)意念知识检测
在意念系统中,涉及到3种与运用相关的知识:工具本身及其功能知识、工具与行为相关知识、行为的时间空间知识。可给患者呈现出一系列工具的图片,令其先命名再示范使用,依据其握姿、动作和手的位置评分;还可以通过手势—工具匹配实验进行检查。如果意念系统损伤会导致意念性失用,患者不能描述工具的功能或不能将工具与功能联系起来,不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同时还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程序化错误,或对任务无反应。
(二)运用功能检测
单纯检测运用功能要避开意念对其的影响,由于模仿不依赖意念的形成,可以通过让患者模仿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手势,模仿复杂的动作或是模仿使用工具,从而检查其意念系统以外的功能。意念运动性失用患者在意念形成区与动作印迹存储区的联系通路被破坏,动作的产生系统有障碍,因此模仿困难。意念运动性失用很少影响日常生活,多在实验室条件下发现,故要对非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检查。
1.非自然环境下问题解决能力检查 此方法为在实验条件下检查运用功能,可以简单地通过让患者使用常见的工具粗略判断其是否存在失用,观察其从结构推断功能的运用能力。
2.自然行为测试 最早的试验是让患者做3件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烤面包、包装礼品、为孩子准备午餐和收拾书包。用摄像机拍摄统计其完成情况。
三、失用症的治疗
失用症的治疗可分为行为训练和康复治疗两类,没有常模和固定格式,行为训练包括如及物手势训练、不及物-象征性手势训练和不及物-非象征性手势训练,标准化训练方法(Van Heugten)等。研究表明,标准化训练的短期疗效(病后8周)较显著,但远期(病后5个月) 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一种是通过再学习特定的任务帮助患者,其缺点是不可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因此把训练任务(如洗脸或穿衣服)转换成非训练任务(如准备一杯热牛奶)很重要。目前认为,经过系统的行为训练和康复治疗后,失用症的症状会显改善,但其远期疗效均不理想。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中心
【更多精彩】请点击“查看原文”;或微信通讯录添加搜索"cnkfyx"或“康复医学网”,关注康复医学网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阳”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