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寨初级中学2020年中考升学率(辛寨初中)
选自辛寨镇一位老教师的生前回忆录
整理/王河北

刚解放时,国家经济很困难,还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来在广大农村修建新学校,多数校舍是利用土改后地主的旧宅院和一些闲置的旧寺庙。一些较大的村子,为解决孩子入学当务之急,就随便找座房子,变成校舍。可以说,解放前留下来的学校屈指可数。
1947年,当时我们家乡刚刚解放,政府急需通过办学校的方式搞宣传教育,通过读书写字,让刚获得解放的人们摆脱愚昧,提高文化素质。辛寨镇除魏寨子小学之外(原齐禹县九区)另一处较早的后油坊村高级小学就此诞生了。
校址原是地主的旧宅院,持续时间很短,1948年由于发展的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该校迁至大杨村。这里只有一个初级小学班(单班复式),前身也是一座寺庙(1974年才拆除)。后来大杨学校逐渐兴旺起来。因培养的人才多,有了一定的名气,大杨和董庄两个校住村,曾因学校的归属问题,争论过多年。
大杨村的人说:“学校建在我们村东头,应该叫大杨学校。”
董庄村的人则说:“为什么叫董寺庙,而不叫大杨庙?”
大杨村的人又说:“什么董寺庙啊!分明是东寺庙。”
各持一词,互不相让!

▲原大杨学校
▼现已改建为革命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初,这里已是十一个村的联办初中,后来又改为跨“鑫苑”、“梁河”两社区的大杨中心小学,年轻一代都面对现实,早已把目光放得更宽更远,个个忙于抓经济,除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外,还出外打工挣些外快,便再也没有人为学校的“姓名权”废这些口舌了。
第三处高级小学是九寨寺小学,建于1949年,也是一座寺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大量流失,只剩下一个单班复式小学班。此时,受害相对较轻的马官屯村(生产大队)已建起了高级小学,校舍也是地主旧宅院。
1964年,经济稍为好转,随着一至四年级学生的逐年增多,九寨寺村又很快重建了自己的高级小学。马官屯村的高小班,因校舍不佳,就被迁至九寨寺。马官屯村也不示弱,就又在村东头修建起了一处高级小学。这样,办学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形成了大村之间,争相比赛、竞争的好局面。

▲图为原大杨学校,现已改建为革命教育基地
当时群众的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争相建校,形势喜人,高小毕业生逐年增多。原县城的一处公办高级中学和县以下原设的四处初级中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学的需求。于是,上级领导决策,以民办为主要办学方式的联中、联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60年代末,原有的高级小学全部升格为联办中学。
除原有的魏寨子、大杨、大刘、九寨寺外,辛寨、苏庄、沈堂、赵庄、王庄、杨圈,甚至邵庄、安庄、庵尚、先锋也先后办起了联中。其中苏庄和辛寨联中,升格为高中。小学也多以民办方式村村设点,很快覆盖了全镇(公社),从而大大缓解了学生入学紧张的局面。虽然校舍全部是土坯建筑,但多数屋顶挂着瓦,下雨天,学校能照常上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不管是联中还是联小,都因生不逢时,受到当时政策和形势的很大影响,学生受到株连,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病产儿”!
一时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都变成对立的两派,大打出手,教师无心教学,学生无心学习,从校内战到校外,都被卷进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动乱,一直战到国民经济走到几乎崩溃的边缘,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文明几乎毁于一旦……

网络配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毁坏了一代人!”——岂止是一代人?那些给人们心灵中造成的创伤,恐怕几代时间,也难以彻底治愈和复原。
记得“文革”刚结束时,大杨联中(中心校)下属11个自然村小学教学点全部校舍都是黑屋子,夏不挡雨,冬不挡风,丁庄小学校舍用的是盛草的老屋,李屯子小学用的是牛棚,后又租赁了农户的旧房……
解放前保留下来的最好的完小校舍,要数魏寨子学校。先后原为禹城九区、辛寨公社旧址,上世纪1958年后,交付教育使用。我1964年曾调到这所学校,当时这里已是原禹城县重点校之一,公社教育组所在地(详细情况描述可见《人文禹城》2019年4月27日登载的文章《
【禹城旧事】印象中解放初的魏寨子学校
》)。
作者简介

王河北,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德州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喜欢读书、上网、旅游。爱好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禹城市报》、《禹城文萃》《德州日报》《德州晚报》报刊,长河副刊、德州作家协会、九州作家、山东精短文学微刊、史志花开、人文禹城等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熙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