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三中在哪里(淄博高新区三中)
淄博市第三中学原坐落于博山西北隅的英雄路北首,前身是1954年8月在博山四十亩地建立的博山第三中学,1953年博山第三中学奉命并入山东省立淄川中学。

(淄博三中的毕业证书)
1955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又独立分出改名为淄博第三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2840平米, 1993年将校园东隅一闲置洼地转让给淄博钢厂,现52000平米, 折78市亩。
2000年8月,淄博市政府决定,淄博一中与淄博三中合并组成新的淄博市第一中学。

现在的淄博第三中学,原名淄博铁路职工子弟中学,位于张店区商场东街17号,始建于1958年。
2004年1月1日,学校由济南铁路局划归淄博市人民政府管理,2004年12月,经淄博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山东省淄博第三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3090平方米,建筑面积8233平方米,在校学生一千余人,教职工一百一十余人。
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出发,作出决定:三中初中学生到柳泉中学学习;三中高中部和十七中逐步合并,并在西五路南首建新校。
作为淄博三中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今天就在这里捋一捋淄博三中的前世今生!
一、老淄博三中
淄博第三中学坐落于博山西北隅。1954年建校,原名博山第三中学。
博山地区经济发展,新式教育也开展较早。1905年创立第一所新式小学,1924年第一所初级中学,私立颜山中学建校。颜山中学后改名洗凡中学,以纪念博山籍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蒋希凡。1937年日寇入侵,洗凡中学停办。日寇投降后,在济南复校。复校后因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举步艰难。1948年山东解放,经校长徐佛千回乡联系,学校并入解放区来的淄博中学(即后来的淄博一中)。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小学学校和学生数量大发展,人们对中学的发展给予很大的期望。
人民政府适应人民的要求,几年里一中扩展为完全中学(建立高中部)。

1952年10月在博山区山头镇万松山创建二中,有3个初中班,133名初中生,14名教职工。当时的校舍就是古庙一座,设备极为简陋,条件极差。1953年11月寄居原域城赵庄小学,校园占地20多亩,房屋280间,学校规模至1958年扩大到18个班,学生955名,教职工增至70余人。1959年4月迁至源泉,与当时的淄博十一中合并,定名为山东省淄博第二中学。
1954年8月,在四十亩地西北创建博山三中,1955年6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博山三中改为淄博第三中学。
博山三中校址选在四十亩地西北,土地属域城乡。南面与地处四十亩地的博山一中(淄博一中)隔着一条黄土壑沟。一中的东邻就是当时博山的另一学府“工校”(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四十亩地是老博山的“开发区”。日寇占领时期,是博山卫戌司令部驻地,日本人和家属也集中住在这里。房屋、院落都建设得很正规。此外,火车站、公立银行也在这片地方。解放后这里是淄博市政府和市委所在地(1958年迁往张店。解放前,县政府一直在城里的县前街)。两大学府,一中和工校也设在这里。这样,四十亩地成了当年淄博市和博山地区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博山三中四周是一片旷野,地理位置没有其他对照物,因为与四十亩地相邻,所以一般博山人习惯上说,博山三中是在四十亩地。学校占地面积52840平米, 1993年将校园东隅一闲置洼地转让给淄博钢厂,实有52000平米,折78市亩。

该校首招初中新生312名。因校址在双山煤矿煤层之上,上级一直酝酿迁校,故数年未扩建。1958年双山煤矿停产,学校始再建校舍,扩大规模。1960年已成为18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 1971~1979年,停招初中,只招高中,学制两年。1980年始为完中。截至1985年底,初中毕业21届,91个班,学生4914人,高中毕业13届,90个班,学生5040人。在校生,初中10个班,学生640人;高中10个班,学生580人。教职工108人。
1991年前,学校校门朝北,为白虎山25号;1991年校舍改造,新开西校门,门牌为英雄路34号。学校隶属淄博市教委领导,有教职工122名,其中专职教师86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34人。现有教学班30个,其中初中班13个,高中班17个,在校学生1800余人。根据淄博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淄博市教委安排意见,学校逐步过渡为市属高级中学。

2000年,按照淄博市的统一部署,淄博三中并入淄博一中,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进程。
二、新淄博三中

淄博第三中学,是一所集高、初中为一体的完全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118人,2009年5月,根据市政府、市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需要,高中部搬迁至淄博科技职业学院老校区,实现了初、高中分部办学。
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出发,做出决定:三中初中学生到柳泉中学学习;三中高中部和十七中逐步合并,并在西五路南首建新校。
2010年4月8日,市教育局党委到校宣布组建了以书记王德学为主任的5人淄博新区学校筹建办公室,全面启动筹建工程。

(图中的淄博三中新校即现在的柳泉中学)
三、我们是三中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1968年的7月22日报纸公开发表了毛泽东有关教育革命的一条“最新指示”,内容是:“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际中去。”
于是,各地的许多学校开始恢复办学,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开始兴起了小学戴帽办初中,初中学校办高中。

1970年底,淄博三中开始筹备办高中,调集了全校最好的老师,腾出了当时最好的教室,声势浩大。生源基本是以孝妇河为界,孝妇河以东在淄博一中上高中,孝妇河以西在淄博三中上高中,也包括附近农村如域城、龙门、乐疃、焦庄等公社。

我们是1971年1月7日正式入校的,入学就进行了入学考试,这在文革期间还是首例,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入学后以军事编制编为“高一连”,共有五个排,同学大多是本校初中十三级、十四级的(当时学制缩短,两级同时毕业的),还有焦庄中学、龙门中学、乐疃中学、域城中学、四十亩地小学初中班等学校来的同学,我就是从四十亩地小学初中班来的。
当时,人们生活普遍很困难,有许多农村同学上不起学,加上但是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论”,一个学期下来,高一排就只剩下了四个排。

学校初办高中,老师们都没有教学经验,好歹当时主要是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再教育,文化课不是主要内容。文化课设置也很单调,政治、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化学部分、物理部分)、农业知识(生物)、音乐、体育。
前一学期还设美术课。文化课不主要了,那业余活动就很丰富了。体育项目涌现出很多名人,象篮球队的名手李树章、赵金岭、单保青、梁健俐、魏元华、丁黎明、张娟姐妹俩,田径飞腿郇翠云等。

1972年的春天,博山区要搞文艺会演,年级许爱好文艺的女同学,主动请缨,准备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这个提议当然得到学校领导的同意与支持,王章老师负责组织这项活动的任务。

当时,淄博市歌舞团就驻在博山,去学习也比较方便,于是王老师便领着几名女生学舞蹈,白桂华饰喜儿,还有魏元华等几名女生去学习做舞鞋。时间不长,节目学会了,鞋也做成了,穿上舞鞋排练却成了大问题,脚趾头肿了,趾甲边出血,疼痛难忍,连路也无法走了。
不过,令人感动的是没人叫苦,没人流泪,克服困难,继续排练,终于演出了“北风吹、扎红头绳和剪窗花”三个片段,并在会演中取得优异成绩。白桂华也就成了同学们公认的喜儿,后来每次同学聚会,同学还会让她再来一段《北风吹》。

说到三中的文艺宣传很容易就想起了三个人,那就是王章老师、张玉林班长和李光胜同学,玉林和光胜两人二胡、京胡拉的特好,同学们很喜欢听。
这里主要说一下王章老师,他和我们差不时间来到三中的,每逢学校有演出活动都会让王老师手风琴伴奏,王老师手风琴悠扬动听,听到手风琴奏出的音乐,就象走在山涧小溪旁,潺潺流水从脚下流过……让人陶醉。

王老师教三、四班语文,老师的书教的非常好,语言通俗、升入浅出,趣味性强,听他的课就象听故事。最重要的是王老师德高望重,为人师表,经常和同学们谈心交流,了解大家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同学们非常热爱和尊敬他,在全年级赞扬声不断。我们毕业四十多年了,还经常保持联系,逢五过生日,年级同学能到的都来给老师祝寿,老师的恩情念念在心。

还有李凤仪老师教化学那时一绝,我从初中开始化学就学的不好,怎么也弄不懂,乱七八糟没有头绪。李老师高二上半学期开始教我们班,他上课有个特点,先让大家预习新课十分钟,然后,他把中心内容讲十分钟,剩下的20分钟同学们做作业、提问,消化理解的空间全留给了你。
书上讲配平化学方程式那么多,在李老师口中只是一句话:“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两边一样多”,全概括了,即经典又明了。我在毕业时化学成绩最好。听说李老师后来在化工技校当校长了,但我一直没有见过他。

1972年的学军野营拉练途经博山南部、淄川、临淄、桓台、周村等地,步行二百五十多公里。拉练既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凝聚力,改善了精神风貌,这是我们学校生涯中最难忘记的经历之一。
到源泉公社泉河头支农秋收,参与石门谷内的十八盘公路建设,在本校办工厂生产煤油灯头,在学校赵庄农场里学农劳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

想想在淄博三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没有竞争,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没有毕不了业的,上大学需要先到工农兵中去锻炼两年以上,不必考试,是推荐:只要你出身好,那就具备了上大学的基本条件。不象现在的学生为了上大学,没白没黑的做作业、复习功课、上辅导班,百里挑一的去竞争那有限的上学名额。
怀念可爱的母校,怀念老师和同学们,难忘的高一级!

四、淄博三中部分校长和优秀学生

潘大可,1957年由淄博市武装部政委自愿到淄博第三中学担任校长,参加过汉语成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潘大可同志一生忧国忧民,爱党爱国爱教育,不计功名无怨无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主动要求减薪,作为一名解放战争初期的正师职干部,一直到1995年去世仍然享受着县职干部工资待遇,从未发过任何牢骚。在潘大可同志身上体现了渤海人民的淳朴、正直、大气、睿智的优良作风。

尉民彦,男,淄博人,山东大学毕业。1940年参加工作,1950年任淄博专区联合师范教师轮训队队长,1952年5月任淄博专署章历中学(后来的章丘一中)副校长,主持工作;1955年10月至1956年9月任莱芜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1956年-1959年任淄博四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1959年起任淄博三中副校长直至离休。

司志宏,2004年9月,由淄博一中副校长被提拔担任淄博铁路中学校长。4个月之后,因学校更名,改任淄博三中校长。

左以胜,2007年-2013年任淄博三中校长。

张福信,男,1941年出生,博山人,淄博三中初一级学生,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历任菏泽县赵楼公社书记,淄博师范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淄博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市志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张店区委书记,淄博市委常委,山东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党委书记,文学刊物《新大陆》社长,研究员。蒲松龄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学术顾问。
翟焕波,男,1941年出生,淄博人,曾任山东东省统计局副局长,山东轻工学院党委书记。

孙启玉,男,1949年出生,山东博山岜山村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创始人。淄博三中初十级学生, 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蕉庄公社团委常委、文化站站长,岜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长、党总支书记,淄博第四毛纺织厂厂长。
程林,男,汉族,1962年01月出生,博山人,淄博三中高三级学生。山东工业大学热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全国人大代表。程林山东大学“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空间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能源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获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

刘炳琪,男,1965年出生,博山人,山东卫视新闻主持人,主任记者,山东省电视台资深播音员,淄博三中高五级学生。

张宏森,男,1964年8月出生,博山人,淄博三中七九级学生。1983年毕业于淄博师专大学中文系(现山东理工大学);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本文作者:心语
联系作者可以关注作者微信号
请搜索“百姓的故事”(id:baixingdegushi)
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了解更多淄博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悦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