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北京工商大学是几本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是几本)

摘要高考进行时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如何填报志愿,让孩子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和专业?本人曾经在一所地方“211”高校担任六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借此平台,结合六年的工作经验,就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关心

高考进行时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如何填报志愿,让孩子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和专业?本人曾经在一所地方“211”高校担任六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借此平台,结合六年的工作经验,就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关心的一些问题与各位交流,希望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一、就业率高的专业就业一定好吗?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各高校都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各专业就业率。有的省教育厅也会发布本省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甚至一些机构通过统计全国的信息发布各专业全国的就业率。导致有些家长和考生认为就业率高的专业好就业。其实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在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期间,有时候接受媒体采访,记者经常会问到某某专业就业率,我会这样回答“按照教育部统计口径,***专业的就业率为**%。”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各专业就业率是有严格的统计口径的。数字背后的信息往往比数字更有价值。

比如,某省哲学专业就业率95%以上,排在各专业前列。不了解实际情况的考生可能认为哲学专业就业很好。但真实情况是本省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哲学专业,每届毕业生不到30人。学生刚一入学,所在学院开展入学教育时就告诉学生,这个专业社会需求面窄,就业不好,你们一入学就要为考研做准备。于是,近30个学生几乎人人准备考研。结果,考研 保研(术语叫做“推免”)20人,真正面临直接就业的不到10人,这10人中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到企业从事文字工作。到9月1日统计就业率时,只有2个人没有落实具体工作,就业率95%。这个专业高就业率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的专业从就业率数字看很高,但是,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就业。教育部定义的就业由正式就业和灵活就业两部分构成。临时打工等属于临时就业。比如艺术类院校的美术、声乐、器乐、舞蹈等专业,公布的就业率很高,至少在85%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很多家长往往以为这些专业好就业,其实不然。这些专业就业率的90%是灵活就业,正式就业只占10%左右。在毕业的时候,还没有落实具体工作单位的学生可以填写一张《灵活就业登记表》,灵活就业的方式是“家教”。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毕业后从事声乐、器乐、美术等家教辅导被算作就业。而真实情况是这些“灵活就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家里坐着啃老。

还有的专业从就业率数字看很高,但是就业稳定性不高。比如与道路施工有关的专业,像道路桥梁技术、公路工程等专业。每年3、4月份,各道路施工单位中标拿项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招聘。这些专业整班整班(除个别女生外)的被招聘就业,所以截至到9月1日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就业率时就业率很高,甚至高达95%。可是北方冬天是公路施工休工期,休工期放假。来年开春,如果项目没完工,复工上班。如果项目完工,施工单位就不再聘用这些人了,你需要重新找工作。所以这些专业就业率高,但是稳定性差。

所以,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好的专业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就业率高的专业社会需求不一定旺盛,导致就业率高的原因很多。考生和家长不要被就业率误导。一个专业除就业率外,还要看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二、如何看待考研率高的专业?

考研率准确的说应该是升研率。因为这个率由两部分数字构成,一部分是学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上的研究生,一部分是不需要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保送攻读研究生。俗称保研,规范的说法是免试推荐研究生。这两部分数字加总在一起就是这个专业的升研人数。

在大学里,升研率高的专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就业不好的专业,二是一些基础学科。前面提到的哲学专业就是第一种情况。学生一入学都知道就业出路窄,就业机会少,读研究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出现了学霸宿舍,一个宿舍6个同学都考上研究生的励志故事。这种故事一方面反映学生们很优秀,勤奋上进;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们的无奈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学历高可能比学历低更好就业。第二种情况是一些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国家为了保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每年会给部分高校的这些专业较高比例的保研指标,有的学校高达50%。也就是说,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四年毕业后能够读研究生,如果再有几个同学自己考上研究生,这个专业的升研率就会达到70%以上了。

实际在高校,往往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考研率都很低,因为这些专业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学生们就业的机会多,本科毕业就直接工作了。如果想继续学习,可以边工作边读研究生。而一些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考研成为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出路,考研成了一些专业学生逃避就业、延缓就业的手段。

三、读大学与就业的关系有多大?

在我们读大学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读大学是跳农门的唯一路径,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四年后有工作了。但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相应的高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的扩招对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带来了就业难问题。所以,很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读这个专业能不能毕业后找见工作。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曾说过:“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 就业引导教育,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 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他认为办大学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培养人不应该关注就业。我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非常有道理。但是,哪个家长让孩子读大学根本不考虑就业?你就是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最终还是要面临就业。至少在目前的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关注孩子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见工作是有道理的。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报志愿时更多的关注具体专业的就业情况。

但是,每年,高校毕业生以几百万量级涌向社会,就业难已成常态。在这种形势下,退而求其次,选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专业、喜欢的专业,远比过度关注就业更现实。

四、如何选专业?

(一)文科生如何选择专业?

文科专业无外乎法律、中文类、历史、哲学、公共管理、政治学、外语等,经济学、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数学,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从理科招生。对于文科考生,除法律、外语专业性较强外,其他专业基本上是万金油,每天不上课,考前熬夜背上两周也能过关,甚至还有可能拿奖学金,请同学们撮一顿,考完试基本上忘光了。所以,对于文科考生来说,选学校胜于选专业。家长给孩子报考志愿时应该淡化专业,强化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向社会从事一些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或者文字工作打好基础。

在具体专业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中文、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千万不能选的专业过细过窄过具体,比如,有的学生选择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我认为大错而特错,这点知识根本不需要作为一个专业来学,更不需要学四年。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如果真需要这些专业知识,找几本书翻翻,上个短训班就可以了。

很多文科生上大学只要让别人知道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就可以了,至于学什么专业无所谓。

(二)理科生如何选择专业?

理科生专业选择的面比较宽,既可以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科专业,也可以选择基础学科。甚至选择科学之王——数学。

我一直认为读大学是思维的训练,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上是思维的差别。数学是思维的科学,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很好地训练思维。选择数学专业并不意味以此专业为生,本科四年选择数学专业,研究生专业选择面会很宽,既可以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可以选择经济金融相关专业。华尔街的金领们绝大多数本科是学数学、物理专业出身的,本科学经济金融专业的很少。当然,太笨的学生不要轻易选择数学专业,你可能学了四年都没入门,那是很痛苦的。

对于选择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学生,本科基本上没有就业机会,建议你一定要读完博士才有可能有就业机会,这些机会大多在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读博士所选的院校非常有限,国内只能选择中科院、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流名校,国外选择美国的顶尖学校。这样一路走下来,你至少会成为一个知名的教授,稍不小心,可能成为院士。否则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当前制造业强国的的大背景下,与“工业2025”相关的工科专业社会需求较大,就业机会多。

(三)如何选择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人才。显然,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现在和将来仍会有很大的需求。在两个大类之下如何选择具体专业?我认为经济学类专业首选经济学和金融学。

经济学专业考研究生有优势。因为经济学类无论是具体的哪个专业招考研究生,都会考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三大基础课程。把这三门学通了,经济学就学通了,至于商业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课程,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只要认识字,找本书看看就行了,没有什么难度。

金融学专业直接面向市场,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就业机会较多,主要去向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央行、金融监管机构等。如果考上北大、人大、中央财大等名校,本科毕业读研,到金融机构总部就业还是有机会的。如果在地方院校学金融专业,基本上就业去向是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也就是分行、支行,分公司、支公司,甚至要从柜台做起,工作性质基本上属于金融民工,没什么技术含量。这些工作研究生纯属浪费,本科生略有点高,高职生正好。情商高、酒量大、有社会关系会活得比较滋润,和专业好坏关系不大。

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从应用性和专业性看,首选的是会计专业,其他专业都是空的,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不需要花四年时间10万元来学习。从来没见过哪个营销大师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

总的来说,单纯从就业考虑,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是考生的重要选项。但是,从未来职业发展看,不一定是考生的重要选项。有理想的学生,我不建议本科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甚至不建议学习经济学类专业。本科设立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美国的大学本科阶段不设工商管理专业,只有工商管理硕士,招生对象要求有工作经验,本科学什么专业不限。社会是不需要只会考试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另外,企业经营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是由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组成的,你学了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却不懂得企业的生产工艺,你能管了什么?空中楼阁而已。

如果为了就业,本科生阶段可以选这些专业;如果只是对经济金融及工商管理感兴趣,建议研究生阶段选择这些专业。

五、选学校还是选地区?

(一)选地区优于选学校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术讲座都很重要。大城市经济发达、信息通畅、各种机会多,在专业学习之余,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是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我记得北京市市属财经类院校——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因为人才培养质量被教育部亮过黄牌,但是,相对于师资较好的地方财经院校,我认为宁选北京工商大学不选地方财经院校。一是财经类专业师资水平都差不多,个别的太高的和太低的除外。财经类专业就那么几门课,就那么几本书,只要是正规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讲过几遍都熟了。实在不行自己上网下载公开课视频,那里有全国名师。二是对于学财经专业的学生,在北京发展的机会远比地方多。

在同等条件下,尽量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校。

(二)选择各省一般院校尽量不要过长江

除非各省知名的985、211学校(本文不用“双一流”,教育部刚刚提出,社会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不论北方的学生还是南方的学生,如果你的分数不能报考985、211学校,只能报考各省的普通院校,选择学校时尽量不要过长江(北京、上海除外)。如果北方的学生在广西、贵州读了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或是南方的学生在黑龙江、吉林、新疆读了一个不知名的学校回生源地就业很尴尬。因为当地的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这些学校。

我记得当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一个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他给一个用人单位投递求职简历,被招聘人员拒收,理由是本单位不招民办大学的学生。这个学生把学校发的简历封皮打开给招聘人员看,告诉他我校是“211工程”大学,对方才把简历收下。这个学生回校后跟我谈起此事十分郁闷,希望学校加强宣传。我跟他说,你要理解他的行为。你没去过美国,但是你知道美国有哪些城市,甚至还知道一些城市的特点。因为美国发达。但是,你知道非洲国家莱索托的首都吗?你会说不知道,因为它偏僻落后,你不想了解也不需要了解它。所以,我们地处北部边疆,南方的一些用人单位不了解是正常的。

就此辍笔。希望对高考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雷立钧 于墨·斋

2018.5.31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熙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