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华学院在哪里(江西新华电脑学校)
2022年,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招生总计划8335人,其中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5400人,含广东省4087人,外省1259人,其他计划54人,另有专升本招生计划2935人。
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份招生(广东、海南、湖南、广西、福建、江西、四川、山东、吉林、辽宁、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山西、陕西、重庆、江苏、河北、黑龙江、西藏、新疆、宁夏)。
2022年,学校共开设52个本科招生专业(含1个创新班),新增招生专业: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今年,学校在广东省共有13个招生专业志愿组。其中,历史类4组、物理类5组、音乐类1组、美术类1组、书法类1组、体育类1组。

建校以来,广州新华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宗旨,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养、自主创新意识、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围绕新时代文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求,学校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理念,立足岭南文化,统筹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加强教改创新,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探索符合校情,适应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教学模式,2014年,广州新华学院的教改试验班——“逸仙新华班”组建开班,至今已连续培养了五届毕业生。
逸仙新华班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基础培养 专业培养 个性化培养”的“三大培养计划”,构建了多层次、多学科交叉融合,符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全程导师 专业导师 特长导师”的“三导师制”培养引导下,通过“学分银行”实现课程、竞赛、证书及社会服务等的互融互通,在加深自身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解与把握的同时,也摆脱唯专业“知识茧房”的束缚,投身到了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了打破学科、专业、院系的壁垒,实现了学科融合、教研融合、产学融合。
另一方面,学校的教改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律,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取具有前沿性、开创性的知识。

2020年,“逸仙新华班——独立学院优秀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形成较好的应用推广示范作用。
以“三早教育”理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教授在秉承“三基三严”医学教育传统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时期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将其延伸发展为“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理念,并推广至学校各院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岗位胜任力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大纲调整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全方位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专业是学校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专业注重强化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广东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合作办学,利用专业组织的强大平台和整合能力,加大课程的实践力度,构建出理论与多层次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体系。在学校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双创”活动等,先后获得“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审计精英挑战赛全国特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2022年6月,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新文科”建设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新文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与要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对传统艺术行业的发展需求,广州新华学院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开设了书法学专业。专业充分结合岭南地区传统艺术特色,将端砚设计与书刻、陶瓷书画纹样绘制与书刻、木雕、漆器书刻等特色课程融入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掌握书法、篆刻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较强书法、篆刻鉴赏与创作能力的文化产业从业者。
2022届艺术设计学专业书法班毕业生李思齐如今已顺利被广州美术学院录取,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李思齐同学印象最为深刻的课程是由学校特聘的肇庆端砚协会理事莫少锋老师讲授的《刻字艺术》。“莫老师在上课前三小时特地从肇庆端州区驱车前往学校,并为同学们带来数十方重量不一的端砚。”李思齐回忆起来仍十分感慨,“我们在他身上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情怀与力量,更感受到新时代课程融合创新与通专融合实践教学的魅力。”
在“新文科”背景下,书法学专业的课程不拘泥于专业本身,而是将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内容融入其中,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界限,启发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更好地理解书法篆刻的源流性、人文性,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2021年9月,李思齐同学在学校蔡照波艺术馆成功举办了“守正创新、哲艺报国”为主题的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成为学校首位在校内举办个人展的在读学生。

培育脚踏实地、笃行不怠的新时代实干青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实际行动响应“灯塔工程”的号召,践行“三早教育”理念,每年暑假期间,学校团委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新华学子广阔的成长平台,是一堂“大思政课”。千余名广州新华学子深入江西、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实践调研,将心中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大地上,为实现中国梦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201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刘淑仪,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山区支教志愿者,服务于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石正小学。“毕业后去支教的想法是在大二暑假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时产生的。”刘淑仪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那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乡村小学孩子们愉快的相处经历给我下了难忘的回忆,心中想要去山区支教的小火苗就此点燃。”

通过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刘淑仪同学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新时代青年需要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基层一线寻找青春的答案,历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文字、图片、视频 | 广州新华学院新闻中心提供
责编 | 王沫依
校对 | 李红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书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