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主页电话(河南商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史由此正本清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南教育史界一直有个谜团,因为在历史的接续上出现了一处“缺环”——创办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被一致认为是河南高等教育的起源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

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史由此正本清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南教育史界一直有个谜团,因为在历史的接续上出现了一处“缺环”——创办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被一致认为是河南高等教育的起源,但让人疑惑的是,大学堂在历经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阶段后,于辛亥革命后突然销声匿迹,让人不禁联想到政权变幻对教育事业带来的影响,史学家也曾一度认为大学堂就此湮灭而扼腕叹息。

但是,历史的真相有时就像藏在云层里的月亮,不管躲得多久,总会以让人惊喜的姿态再度重现。

2011年6月,校史工作人员在台湾“国史馆”,发现民国教育部1912年11月15日专字第895号档案,其提要为:“咨复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该档案是官方权威文献,其中的“改办”更是根本无法回避的表述,它表明河南公立专门学校并非1912年新建,而是由河南高等学校改办的。

1912年11月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对于改办农业专门学校的批准文件

现藏于台湾“国史馆”的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时经训在呈送河南提学司的请示中提议:“预备科虽与高等学校程度相当,特以预备科须附属于大学校中,不能如从前高等学校之独立,而大学又未能各省遍设,本校为全省学校中阶级最高、开办最早者,不得不变通办理,改设专门学校以符新章而宏教育。”

河南高等教育由此肇始。

改办背景

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学制系统,史称壬子学制。当年10月份公布的《大学令》第二十条规定:“大学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1]由于清末各类高等学堂实际上都是大学预科性质,所以当这一学制系统公布后,全国各省份的同类高等学校纷纷停办或改办为专门学校。山东高等学校停办后,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农业等6所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6校于1927年合并成立山东大学。浙江高等学校停办后,师生分别转入工业、农业等专门学校,两校合并后于1928年定名浙江大学。山西高等学校1912年与陕西法政学堂等合并成立西北大学,1915年改为山西法政专门学校。

在全国高等学堂纷纷停办或改办的大情势下,由河南高等学堂演变而来的河南高等学校也不能例外,这个河南开办最早、层次最高的学校同样面临若不改办就将停废的窘境。

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作出了一个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的抉择: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664页

时经训(1874—1919),字志畲,河南通许人,著名教育家。1897(清朝二十三年)拔贡。1902年入河南大学堂,后被选送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06年肄业后在京任中书科中书、邮传部主事等职。1912年河南高等学堂改名河南高等学校后担任校长。同年10月被选为河南临时参议会会长。1913年10月当选为河南临时教育学会会长。时经训博览群书,专攻史地,编撰有《河南地志》一书。他还喜好金石之学,常以金石所得与史地之载文相印证,还著有《河南挑筋教源流考》以及部分杂文等。

改办缘由

现藏于台湾“国史馆”的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时经训在呈送河南提学司的请示中提议:“预备科虽与高等学校程度相当,特以预备科须附属于大学校中,不能如从前高等学校之独立,而大学又未能各省遍设,本校为全省学校中阶级最高、开办最早者,不得不变通办理,改设专门学校以符新章而宏教育。”

至于河南需要改办什么样的专门学校,时经训校长根据河南省情和民生、发展的需要,提议改办农业专门学校。他在请示中详细陈述了改办理由:“查专门学业农工商并重,而设学之初应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而黄河领域农业发达尤早。豫省跨黄河中部之两岸,其地势平衍,土脉肥沃,森林牧畜以及蚕桑谷植在在相宜。且民性勤朴力穑,是资西晋北燕,年时豫省输粟以济,是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惟新学不讲,旧法是泥,致令水旱听之天,丰啬任之地,大利委弃良足慨惜。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现拟就本校改设农业专门学校……”这段话大意是说,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河南尤其适宜农业发展,但是河南现代农业水平非常落后,应当优先发展农业教育科技,从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培植基础,所以应当依据省情需要,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时经训校长不仅提出了改办方向和目标,还提出了具体的“改办”措施:“以旧有之高等第一类、第三类学生暂附属于农业专门学校,至民国二年终两类毕业为止。而以所有附属之甲乙丙丁四级中学生仍用高等学校旧款,改为省立中学校。”

批准过程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时经训校长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提议,获得河南提学使陈善同和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由张镇芳以“陆军上将衔河南都督”的名义于11月3日具文咨请民国教育部查照立案。11月15日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教育次长董鸿祎、司长林棨等共同签署公文,咨覆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

通过对这个发现于台湾的民国教育部准立案批件的解读,我们找到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双重原因:那就是既迫于教育部学制改革的压力“不得不变通办理”,又因为河南省情、民生和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

1912年11月以河南都督张镇芳名义上报民国教育部关于改办农业专门学校的文件

筹办经过

民国教育部批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不久,开封《河声日报》1913年1月21日刊载新闻《改组高等农业学校之预闻》,该报道称:“近陈学司以裁撤高校改组高等农业学校,豫省早有此议,刻拟实行。将高等学校裁撤改组高等农校,以符部章,现正筹画一切。”[1]“陈学司”指的是陈善同,“豫省早有此议”进一步说明了“改办”或“改组”早有舆论基础,“以符部章”说明是响应民国学制改革需要。这里的“裁撤改组”说的就是高等学校“改组”农业专门学校这个事情,两校的沿革关系一目了然。

民国教育部明确批示同意河南“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河南迅速落实“改办”事宜,迅速在开封前营门河南高等学校原址改办并招生。据河南省图书馆现存的开封《河声日报》刊载,学校于1913年元月开始发布招生广告。该广告主要内容为:1、学校开办伊始,先设农学、林学二科,毕业各以三年为限,于本科之前一律设置预科一年;2、1913年2月1日开始报考,报考资格为中学毕业或中学肄业逾五学期得有证书者;3、办学地点为河南高等学校内;4、入学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或德文、算学、博物、理化、问答。[2]

1913年4月份,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招考并录取农、林两科学生各80人。首届学生于5月11日在河南高等学校原址报到,于6月严加甄别,留取农林两科学生各60名。据开封图书馆收藏的1913年5月13日《时事豫报》记载,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于1913年5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日昨(5月12日)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始业之期。教育内务实业各司长均莅该校。首由学生向国旗、校旗行三鞠躬礼,次向各司长、校长、职教员行一鞠躬礼。校长吴一鲁君致训词。各司长亦各致训词。礼毕摄影。校内布置整齐,生徒亦均气象活泼。所致各训词内勉励学生无微不至。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

[1] 《河声日报》,1913年1月21日。陈学司指提学司陈善同,高校、高等学校均指河南高等学校,高等农业学校、高等农校均指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2] 开封《河声日报》,1913年2月16日至2月28日

传承脉络

1、政府意志与省情需要。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由政府主导的,并且符合农业河南省情、民生和发展的需要。

2、校址传承:《河声日报》招生广告、《开封教育志》的相关记载都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筹建与开办之初的地址明确指向河南高等学堂原址,1914年迁往开封南关繁塔寺的中州公学旧址。

关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址的另一种说法是自筹建之初就在开封南关。张邃青在《记河南高等学堂》一文中记载:“时校长在结束的时候,主张改办一个农业专门学校,主要理由是河南地区适宜于农业的发展。……由于这个意见的合理,在开封南关繁塔寺创办了农专。”[1]

张邃青关于改办原因的说法和民国教育部档案批件基本一致,不准确的地方是校址,前后矛盾的表达是“改办”和“创办”。开封教育志明确记载: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设办公处于前营门。1914年中州公学停办后,即迁校于繁塔寺”[2]。张邃青写这篇文章是在1964年,时隔半个世纪,回忆有所讹误是正常的,我们认为应当采信是他对改办原因的表述;而在校址问题上,应该采信招生广告和开封市教育志的说法。

3、课程与师资

清末民初的高等学校师资流动性非常强,教师在一所学校的任教时间不像现在一样比较固定,许多教师往往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聘任的,前文已经对此做过例举和分析。另外由于限于史料的不尽完善,的确不易对河南高等学校和河南公立专门学校的师资和课程做出详尽的比较与分析。

但是这都不妨碍将清末癸卯学制规定的高等学堂课程和民国教育部令第33号《农业专门学校规程》规定的课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较之后会发现高等学堂所设课程有近三分之一与农业专门学校的课程一致或接近。另外,依据现有的史料,也可以看出河南高等学堂正科开办前后,学堂课程已经渐近专门教育:1907年7月的统计表显示,学堂开设有豆科植物、博物总论、理化试验、空气成份等相对专业的课程。所以从学制课程比较和实际开设课程来看,河南高等学堂(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有一定课程乃至师资基础的。

河南高等学堂的大学预科性质使其偏重通识基础课程,这也使其课程及其师资有可能被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承接,而其新开设的专门课程教师则不得不新聘。河南高等学堂毕业的优秀学生陶怀琳,1917年就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

[1] 张邃青:《记河南高等学堂》,《河南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第二版,第76-77页

[2] 《开封市教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216页

全国教育史专家对我校建校渊源的论证情况

在建校渊源考证工作基本完成、校史脉络基本清晰之后,为慎重起见,学校将考证材料分送全国高校教育史学界的多位知名专家审阅,听取专家意见。专家们非常支持将我校建校源头还原为1902年,有专家更进一步指出:我校的发现和考证“填补了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缺环”。

经向省教育厅请示同意,于2011年8月20日上午在郑州召开了“河南农业大学建校渊源专家论证会”,全国教育史学界的6位知名专家参加了论证。专家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听取了论证汇报,进行了认真而严谨的论证,形成一致意见和结论:

1、河南大学堂创建于1902年,1903年改为河南高等学堂,1912年改为河南高等学校,和同一时期全国许多同类学校一样,具有近现代高等教育性质。

2、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由河南高等学校改办而成。其所提供的关键证据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是官方权威文献,通过对该档案和其它佐证材料的综合分析,可以认定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由河南高等学校改办的。

结论: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

一场清末新政,一场学术清风,河南大学堂应运而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统治下孕育着“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美好愿望,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种子。今天,这颗饱含着希望与文明的种子经过风雨的洗礼,顽强的绽放出现代教育的万紫千红!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本期编辑:李宇博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原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