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永新中学公众号(增城永新中学)

摘要文/贺传耀一九五八年我从农村考入永新中学,我们一起从一个学校考入永新中学的有五个人,贺传圣、贺仁生、王秀德、朱相玲和我。开学的那天,我们都是由父辈挑行李护送去的。那时我才十三岁。当时全县只有一条沙子公

文/贺传耀



一九五八年我从农村考入永新中学,我们一起从一个学校考入永新中学的有五个人,贺传圣、贺仁生、王秀德、朱相玲和我。开学的那天,我们都是由父辈挑行李护送去的。那时我才十三岁。


当时全县只有一条沙子公路,是永新通往吉安,而且班车每天也只有一辆只能载二十几个人的汽车。农村根本没有公路。所以我们只能步行。从象形到县城有五十华里,早上从家出发,直到下午二点多钟才到达学校。



报名注册之后,由班主任李宗道老师带往学校隔壁的王家祠。我们就住在王家祠堂里。王家祠是县城大富人家的祠堂,现在借来做学生宿舍。初一年级四个班二百余人就住在王家祠内。


永新中学除进大门的一栋教学楼外,里面全是低矮平房,土木结构,而且也很陈旧。校长、老师住的也都是平房,有的地板腐烂了,走在上面发出“吱吱”声响。前面的教学楼也不过是二层的砖木结构,就一层而言,从东到西两边四个教室,一共八个教室,中间一条走廊。



楼上也是八个教室,后来在教学楼后面建了一栋办公楼,上面是办公室和会议室,下面作仪器室和实验室。也是二层砖木结构。整个学校找不出一栋水泥楼房。


永新中学有一个图书馆,就是现在的任弼时故居的楼上,图书馆藏书较多:有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哲学、图画和有关学校所要用的资料书都有。



有一个专门管理人员,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借书证。限期归还,损坏遗失要赔偿。管理员认真负责,我已经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他姓刘。


图书馆书籍品种丰富而且比较多,据说在省里也有名。它是集禾川中学、华南中学、四维中学为一体。所以储量较多,据说有三万多册,二个大房间从上到下,都排列了图书,中间留有走道,便於行找,整个十几个大书架上的书排列得整整齐齐,没一点紊乱,除管理员可以进去外,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借书者先到外间查找目录,抄写下来,然后随借书证一起交给管理员。另外还有许多线装本,呈条纹,有的封页上印有白底红字书名,据刘世南老师讲,其中有的线装本是宫廷里的阅本,我们相信他说的话,因为他酷爱看古典书籍,不幸的是,后来遭文化大革命洗劫,流失和损坏的很多,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书籍。真令人心痛。



永新中学人才济济,集全县之精英,很多老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当然也有外地老师。


语文老师有刘世南、梁元新、周世玉、刘之南、贺诚之、颜学恕、黄彦;数学老师有钟期星校长、左秉琳、郭乃光、叶希孟、王庭槐、尹承能;物理老师有曾清麟、陈慕增、熊人作;化学老师有贺其治、林松平;俄语老师有盛老师、陶炳坤;政治老师有刘永光主任;生物老师有吴肇光;地理老师有刘乾才;音乐老师有陈启陶;体育老师有谭开本、尹克才、刘扬义。



还有的老师由于年间太久,我己记不清他们的名字。有些老师后来上调大学任教。这些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妙趣横生,颇受学生喜爱。


永新中学是礼仪之校,学生对老师非常尊敬,在校外,遇到老师要肃立敬礼。无论是高中的老师还是初中的老师,任过课的和没有任过课的。老师也会点头示意。同学之间极少吵架和斗殴,所以,大家都能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在五十年代,永新中学是全省重点中学,经常有省教育部门领导视察。当时安福、宁冈、莲花没有高中部,这几个县的学生都到永新上高中。我想,这也是永新中学昔日的一个亮点。



一九五八年,举国上下都投入在钢铁运动之中,所以,学校也投入到运动中去。


永新中学在东华岭脚下,建有自己的炼铁炉。学生们轮流去劳动。高中的同学上小江山烧木炭,初中一年级的到东门楼去采铁矿,一年级四个班由高二年级两个班带领,高中同学打炮炸矿石,初中同学捡矿石,下午把这矿石运回炼铁炉旁。中午饭同学从学校里送来。到工地上已经冰冷,纵然如此,谁也没有一点怨言。


全民都投身到钢铁运动中去,田里的稻谷和山上的茶籽无人去收割。学校又接到县委通知,到白沙乡去帮助采摘茶籽,所以我们初中一年级四个班都去了白沙。



我们像解放军野练一样,背上被褥,携带生活用品,爬过七里多长的峭崖陡壁的崖石山,下去又是八里长。整整走了大半天,我们住在农户家里,每月的饭菜菜都由人民公社大食堂供给。


劳动时我们都很吃苦,认真采撷,不遗漏一颗,因为我们大都是由农村来的。知道这是很宝贵的东西,不要糟蹋,另外也想给人家留个好印象。在白沙干了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


一九五九年春季,连日大雨,河水暴涨,那时袍陂水库还不是水泥堤UU,是用砖砌筑的,大水马上要把埂埂冲倒,袍陂水库告急!当时县里又没有消防人员和武警部队,唯一能调动的大批人员就是学校。


所以,县委又下令永新中学师生连夜抢修堤垻。那时我们都己入睡,衷期星校长亲自吹口哨,全校动员,一千余名学生风起雷动,披衣起床,奔赴袍陂。沒有工具,自带脸盆(当时没有塑料盆,都是搪瓷盆) ,高中同学挖土垒石,初中同学用脸盆装泥传递。其险势不亚于当今的防洪抢险。



一条伸向江中泥土泥土,走在上面,左右晃动,真叫心心疼心疼。当时如泥土泥土泥土冲毁,我们走在泥垻上的一百多名学生都葬身洪水之中。至今回想起来虽已隔几十年了,心还是有余悸。


一九五九年物资短缺,市场的蔬菜、肉类供应不上。学校开荒种菜。那时学校的农场是距学校三里之外的草皮洲。农场划分班级负责耕种,统一领导,安排安排安排安排栽种品种,而且要评比好坏。农场里有专职工人管理。每安排安排安排安排安排二个课时为劳功课。


那时我们食堂吃的就是我们自己种的蔬采摘采摘采摘采摘采摘采摘多了,囤积下来,菜叶己经发黄,但是发黄的也要吃。学生生活非常辛苦,每天不是萝卜、就是白菜,自己腌的萝卜。只腌几天就拿来像煮猪食一样的吃,没有油,用水煮,加点盐,就是水煮萝卜汤。



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有许多人饿死。学校每个学生每个月还有二十二斤米,不能说是完全挨饿。我曾写了一首打油诗:

三年灾害永不忘

白水萝卜充饥肠

多亏还有几斤米

不然饿死哭坏娘


大家都是这样的,没有高低之分。另外学校也办了一个养猪场,一九头九头九头九头九头九头九头猪,每杀一口猪,学生都能吃上猪肉。养猪场由厨房工人管理。


五、六十年代的永新中学有学生一千多人,教职工九十余人。其规模在当时来说,也算不小(以县级为例) ,每年迎新送旧要举行仪式。每届高三同学毕业时,都会用八、九张大红纸写毕业献辞。词词词词词词词词中流露出浓浓的感恩之情,离别之绪。读起来真叫人热泪盈眶,依依不舍。



永新中学的教学质量,历年在全省是有名气的,每年的高考成绩总在全省前列。永新中学是知识的摇篮,为国家培人才人才人才人才人才人才人才人才,有国家级的科学家,有涵盖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



永新中学是永新的金字招牌,是永新人的骄傲,是永新人走向世界的桥梁!


祝永新中学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关于作者-

贺传耀,退休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同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