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简称是什么(关于贵阳的别称)


大家都知道贵阳又叫筑城,“筑”是贵阳市的简称。那么,这个“筑”是什么意思呢?贵阳又为什么简称“筑”呢?这个字有人念第二声(与“竹”同音),也有人念第四声(与“住”同音),究竟应该是读哪个音呢?咱们逐一来说说。

首先,“筑”是一种古乐器的名称。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里说:“筑,以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筑”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五弦乐器,演奏时用手拿着,读音就是(同)“竹”。

贵阳筑城广场
在《战国策·燕策》里有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率人送荆轲到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这个场景中有“击筑”,这说明“筑”是一种击弦乐器。根据专家研究,“筑”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春秋时期已经在民间出现。战国至隋唐,不仅广泛流行于民间,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演奏。先秦至两汉,我国出现“相和歌时代”,所谓“相和歌”,在《宋书·乐志》中有记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也就是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边击筑弦,边唱歌。到了宋朝,“筑”已失传。

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西汉长沙王室墓出土了三件“漆筑”,是第一次发现“筑”的实物。“筑”的出土地点叫望坡,三件“筑”中较完整的只有一件,长约一米,琴弦大概是丝织物或牛筋之类。至于建築的“築”的简化字“筑”,虽然字形和读音与贵阳市的简称“筑”完全一样,但意思上却风马牛不相及。贵阳市的简称“筑”无繁简之分,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写。所以,现在大家应该知道这个“筑”怎么念了吧,记住!在念贵阳的简称“筑”时,一定是读二声,而不是第四声。
西汉长沙王室墓出土的筑
接下来咱们再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贵阳简称“筑”?概括地回答是:这与贵阳市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演变有重大关系。它是贵阳这座城市历史特征的浓缩,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多种地方志资料表明,古代贵阳是竹子丛生的地方,是盛产美竹的摇篮。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贵阳被称为“黑羊箐”(彝语),“箐”指的就是山间的大竹林。
贵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出产的土产刺竹、筋竹最著名。
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绵竹、水竹、丛竹、凤尾竹、潇湘竹、画眉竹等11种之多。到了明(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的贵阳竹子又多了4种,罗汉竹、白竹、实竹、刺竹,总数达15种。
“筑”和“竹”同音,“筑”又是竹子制成的乐器。因此,贵阳市简称“筑”反映了古代自然环境的特征。

再来看看贵阳历史名称的演变。贵阳宋代称贵州城,元初仍称贵州,之后根据所设朝廷治所改名贵州等处军民长官司。明初改名贵竹长官司。隆庆三年(1569年)贵阳府成立。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贵竹、平伐两长官司所辖地方设新贵县,同时将贵竹长官司辖地改名贵竹乡,平伐长官司辖地改名平伐乡。新贵县共辖10里,其中贵竹乡辖南隅、西隅、北隅、谷池、归化、新哨6里,平伐乡辖上牌、下牌、江肘、谷广4里。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平伐乡辖地拨出。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卫、所,以贵州卫、贵州前卫辖地设贵筑县,这是贵阳历史上“筑”这个字第一次在县名中出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新贵县将其辖地并入贵筑县。贵阳府和贵筑县同设官署在贵阳城内。
1913年(“民国”二年)贵筑县移治扎佐,后又移治息烽,改名息烽县,此后数十年贵筑县的名字就不存在了。
1914年1月,废贵阳府设贵阳县。1941年7月贵阳市成立,废除贵阳县,另设贵筑县治于花溪,这是贵阳历史上“筑”字第二次在县名中出现。
1957年11月,撤销贵筑县,将该县大部分辖区划入贵阳市,此后,“筑”字在贵阳历史上的县名中彻底消失。听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贵阳历史上,“筑”字在县名中两度出现,时间长达300多年,影响深远。

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
资料来源:何静悟、郑荣晴、林岚编著《贵阳掌故》。图片均来源自网络。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书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