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报考这个专业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要报考专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放在志愿填报中,同样适用。
距离高考只剩20天的时间,考生们正在准备最后的冲刺,
家长们也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大学而殚精竭虑。
然而,在考虑学什么专业这件事上,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从北大退学的学霸
2016年,考上北大那一年,杜青云16岁。
2019年,大三接近尾声的时候,杜青云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退学了。
在他看来,这个决定更多意味着解脱。
复读一年后,2020年高考,杜青云以718分的成绩成为湖南省理科高考状元。
比起他的状元身份,他的退学经历更让人忍不住唏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有一个“有想法”的父亲。
上光华管理学院是杜青云父亲的决定,父亲说:“毕业出来随便去哪个企业,那都是几十万。”
这一点,杜青云并没有违抗父亲。
入学前,杜青云期待的北大是诗歌、王位与太阳,但他感受到的却是贫穷,自卑和迷茫。
作为“寒门贵子”,杜青云发现在北大,他没有朋友,觉得空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听都不想听”。
大一的时候,他还能基本上维持成绩的“体面”,到大二,大三他已经出现了不少次挂科现象。
他心情难过,却无处排解,于是他开始在虚拟世界寻找发泄情感的出口,有时一打游戏就是一天。
生活一节节失控。大三开始前的暑假,他去了一趟长沙,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了中度抑郁。
于是他跟父亲说,他要退学。父亲坚决反对,让他撑到拿毕业证。
大三上学期,他只通过了两三门课的考试。到了下学期,父母终于松口同意他退学。
于是,他开始回老家复习,重新上高三。
复读的经历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压力,复读一年后的高考,他的裸分成绩为698分,加上20分的少数民族加分,名列湖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这一次,父母不再干涉他的选择。
填报高考志愿时,杜青云依照兴趣选择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在人文学科的课堂上,他有了获得感。哪怕学业仍然辛苦,偶尔也会迷茫,但这次的他心态好了很多,也阳光了很多。
是啊,他终于挣脱了父亲的“束缚”,学了喜欢的专业。
在考大学之前,他可能并没有想好要上什么大学、专业,只是“听父亲的”,进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进而也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他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气选择了重新开始,重新考取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那么,其他人呢?有没有这个机会呢?
从他身上,折射出太多大学生的困境,在父母的干涉下,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继续从事并不喜欢的工作,然后抱怨工作没有意义。
这不正是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吗?
那么,如何从源头上杜绝这一悲剧的发生呢?
重视志愿填报,重视孩子的意愿,重视孩子的性格职业测试。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现今各高校共有14个学科大类,771个专业,可谓种类繁多。
孩子忙于日常学习,没有精力了解这些专业,家长就要自己多去了解我们大学里开设的专业。
不能“顾名思义”,一定要了解清楚相关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就业去向,优势高校以及未来发展等重要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重视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对某学科、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长应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想法。
因为说到底是孩子自己去读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科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们要相信孩子的选择,哪怕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哪怕可能毕业后薪资不高,但只要孩子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在职场上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家长们应给予鼓励。
重视孩子的性格职业测试
有的家长和孩子,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专业,那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性格职业测评方法,来寻找适合孩子学习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年明月写了一部著名的书《明朝那些事儿》,以徐霞客作为全书的结局。
有人说,浩浩荡荡的大明史,以徐霞客的经历做结局,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即使徐霞客再牛,游遍了无数的名山大川也不太合适吧?
当年明月却写道:“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讲完了。”
徐霞客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没有利益和前途却依然一直游历不止?哪怕穷尽毕生的心血。
他的话是:“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在当年明月看来,徐霞客留下的这个回答足以藐视所有的王侯将相,因此他将徐霞客的话总结为“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并将它作为《明朝那写事儿》最完美的结束语。
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看到的家长也能有所思。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