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十五中位置(攀枝花十五中怎样)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亚热带风情的学校:绿荫叠翠,花团锦簇;群楼高耸,气势恢宏;人文鼎盛,情浓似火。
●这是一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作为、有担当的学校:数十年栉风沐雨,共克时艰;数十年励精图治,敢为人先。
●这是一所理念先进、风范泱泱、业绩辉煌的学校:谋大势而厚积薄发,择高立而誉满花城,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
座落于攀枝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
主城区——东区,
是东区政府重点建设的唯一高级中学。


学校是四川省二级示范性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
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四川省首批“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是教育部授予的我省第一批“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
学校还是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绿化先进学校”和“园林式学校”。

从小而破旧的旧校址
到现在的鸟语花香、充满文化气息的
美丽校园,
从传统、简陋的教学条件
到采用现代教学方式
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
从教学成绩遥遥领先
到追赶式发展再到跨越式前进,
市十五中勇立时代潮头,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在英雄攀枝花写下了一页又一页新的教育篇章!

薪火传承 继往开来

曾记否:干打垒,席棚房,身居陋室怀天下;
曾记否:油灯闪,夜月明,心系学子济苍生。
这是攀枝花市教育初创时期的真实写照,市十五中也不例外。
1981年3月,学校创建,始称“攀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一切都从零开始,从零起步,但是,一张白纸也可以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攀矿一中”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没有一流的生源,却立志创造一流的业绩”,学校教育开始在攀枝花市崭露头角。
1993年7月,攀矿和攀钢合并,学校于1994年5月改名为“攀钢五中”。 在1998年的高考中,“攀钢五中”培养出张黎、贾斌、蒲海、付蕊、唐乐、周含露等6个考取清华、北大的高才生,还培养出周婷、徐 熹、李涛、彭瑛等考取同济、复旦、浙大、华西医科大学和其它著名高等学府的共计28名一本生,创造了攀枝花教育的奇迹。

2005年12月,学校交东区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08年1月,东区区委、区政府决定整合东区高中教育资源,将原来的十四中、十五中和十六中(高中部)合并,正式命名为新的“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

不可否认的是,曾经领跑攀枝花教育界多年的市十五中,由于生源质量、灾后重建等多种原因,一度由攀枝花教育的领跑者变成了攀枝花教育的追赶者。
“难道十五中就这样沉寂下去了吗?”
“不!这样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这样一所屡创教育奇迹的学校,怎么可以一直沉寂下去呢?”
新的时代催生新的愿景,新的愿景引领新的征程。
如何突破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改变攀枝花市教育的发展格局?如何将学校“做大做强”,不负东区人民的期待和厚爱?时代的课题再次摆在十五中的面前。
2014年,“攀枝花市优秀校长”李根元举起了学校再次创业的旗帜:绿色理念传承华夏神韵,智慧教育引领快意人生,创新品牌畅通梦想未来。
时代考验着十五中的勇气和智慧,考验着十五中的责任和担当。
固本图新 个性显彰
三十八年时空变幻,
三十八年沧海桑田。
十五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
也打造出了具有十五中气质、特质的办学品牌。

“教育 责任 追求”
——校长 李根元
中华教育,溯临千年。中华教育,万古流芳。
有教无类,何曰夷夏。必仁且智,圣者气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兴学育才,民智大开。五育并举,个性自然。学以明生,教育生活。三个面向,科教兴国。主体教育,人文鼎盛。核心素养,立德立人。其道昭昭,其德馨馨。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复兴伟业,盛世如约。
惟愿吾师:诲人不倦,长善救失;身正令行,万世师表。
惟愿吾生:克己内省,立志有恒;学以致用,世代栋梁。
1“接地气”的管理理念,引领内涵发展之路
严守“正德修业,臻于至善”的校训,弘扬“传承、包容、自信、图强”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和谐发展。
落实“三带一实施”的学校管理推进思路,即:“以领导作风带教师作风、以教师教风带学生学风、以学校考风带学校校风,实施精细化管理”。榜样引领,责任到位。
倡导“四自”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立足主体,优化主导。

领导班子
贯彻“四心”的教师工作要则,即:“用爱心引导每一个学生,用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诚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用耐心教育每一个学生”。教化于心,教化于行。
坚持“四个标准”的工作效能评价机制,即:坚持“法律标准”,突出效能评价的权威性;坚持“道德标准”,彰显效能评价的人本化;坚持“群众标准”,增强效能评价的认同感;坚持“实践标准”,提升效能评价的美誉度。全程控制,全程监管。
没有夸夸其谈的说辞,却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求真笃实的精神,这就是让社会和家长倍加放心、让莘莘学子倍感自豪的十五中气魄,十五中灵魂。
2“有品味”的校本课程,夯实核心素养之基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行为表现,这是学生面对新时代和未来挑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生特色研学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成为了十五中具有广泛社会声誉的精品校本课程。
2009年,学校被授予“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18年,在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开展的研学方案评选中,十五中选送的研学旅行课程因为“研之有理”“研之有物”“研之有味”“研之有获”,荣获全省一等奖殊荣。

学校每学年推出一本《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教师论文集》,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每学年推出一本《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学生原创诗文集》,供同学们相互学习与交流。
2017年,学校被授予“全国英语作文教学先进单位”。2018年,学校被授予“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示范文学社团”。
3“精细化”的教学管理,破解生源状况之困

任何学校的生源状况都是客观的,面对生源质量的困局,十五中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发展,不仅可为,且要大有作为。
年级“精细化”管理。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握“二个支撑点”,即备课组和班主任支撑教学及学生管理的落地工作;着眼“三个方面”,即实现学生“德、智、体”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理顺四种关系,即年级与处室的协作与配合、年级与班级的共享与共进、年级与班主任的监管与实施、年级与备课组的设计与执行关系;强化“五字要诀”,即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务必“严、细、实、活、新”。

备课组“精细化”管理。备课组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有详细的工作安排,有深入的教学研讨,有科学的数据分析,有相关的改进策略。
晚自习“精细化”管理。采用一师多班的管理方式,学生在年级统一指导下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实行错班交叉辅导,让学生感受每位教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激起新的思维火花。检测系统“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检测制度,以测代练,有测必析,有析必改。每次检测后将各类分析报表反馈至各班和各位教师,查找年级、班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实时调整授课方向及关注重点。

学生分层分类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设立“竞赛班”,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和提高特优生的学习能力。建立特优生档案,采用导师制,进行结对指导。针对总分有希望上线,但个别学科比较薄弱的学生,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分科辅差,提高成绩。艺体生划归年级管理,安排专人对艺体生进行全程督导,全方位监管,保证更多的学生艺体文化双上线。针对学生家校距离较远、家长周末没有时间管理的学生,采用周末留校自主学习的办法,由值班老师统一进行管理和辅导,并安排相应的后勤保障。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细、做精每一项教育工作。于是,才有了十五中今天的强势崛起,才有了纷至沓来的社会赞誉:“十五中的精细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发展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了美好的希望。”
砥砺前行 浴火重生
尊严来自实力,成绩源于实干。在新的历史发展关头,市十五中紧随时代的脉搏,以正视自己、正视未来的勇气,开始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

短短数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魅力十足的十五中,呈现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再次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东区和全市人民面前。

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节节攀升。高考上线人数年年攀升,连创新高,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2018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耀花城。

十五中赢得2018年攀枝花市中小学生校园篮球联赛男子总冠军

十五中勇夺2018年攀枝花市中小学排球比赛男子冠军、女子亚军
艺体教育硕果累累,培养出包括亚运冠军高博、世青赛亚军蔡晴在内的一大批特长学生,2018年勇夺攀枝花市校园篮球联赛总决赛高中男篮冠军,再夺攀枝花市中小学排球联赛高中男排冠军,艺体兴校,人才辈出。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被授予“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意大利留学项目基地”。

教师队伍结构调整引领专业化建设步履坚实。学校按照“树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的基本要求,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回应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树立十五中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学校根据“继续教育促名师、教研竞赛促名师、科研管理促名师、制度建设促名师”的基本思路,带动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运用“导师制、培训制、选拔制”等基本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和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236人,高级教师93名,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8名。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0人,省师德标兵1人;攀枝花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市师德标兵6人,市级优秀班主任24人。攀枝花市东区第一至第三届“感动东区人物”童琪、刘元鞍、廖清平就是这支“德高、学深、情真、艺精”队伍中的佼佼者。

学生培养模式转变开启自主发展的新常态。在十五中,有爱的教育尊重学生自然的天性,呵护自由的心灵;在十五中,自主的成长机制给予学生多元的选择,释放无限的潜能。多元启智、名师导引、人文激励、网格管理,“让优秀学生圆名校梦,让一批次上线学生圆重本梦,让一批次线下学生圆本科梦,让特长学生圆升学梦”,成为了十五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办学优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优化学生的成长机制,学校教育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业后进生的有效转变和提高,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凝聚改革的共识,汇聚团结的力量,十五中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蜕变,再次站在持续发展的制高点上。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
筚路蓝缕,不坠青云之志;殚精竭虑,长怀报国之心。十五中的历史变迁,与攀枝花市的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与攀枝花市的创新发展亦步亦趋,交相辉映。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2018年9月1日,《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出炉,为我们描绘了十五中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以“特色高中”建设为目标,按照“立足优势项目,确立优先目标,培育优质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在提升学校核心价值的同时,创造高层次的附加值,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成为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
1“特色高中”建设的意义何在?
李根元校长强调:“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培养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特色高中’建设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可选择的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是市十五中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在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的关键之所在。”
2“特色高中”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培养“合格 特长”的学生。夯实学生发展基础,释放学生发展潜能,推动素质教育落地生根,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培育“专业 专长”的教师。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推进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打造高水平教育团队。
创建“规范 特色”的学校。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3如何把十五中建成“特色高中”?
坚持整体。建设“特色高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职工、面向学校全面工作,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抓纲务本,整体推进。
提倡多样。建设“特色高中”需要各年级组、各学科组、各职能处室、各社团组织,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彰显工作特色。
注重内涵。建设“特色高中”重在特色工作理念、制度建设,重在特色工作内容、方法建设,要以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为指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强化过程。建设“特色高中”要加强过程控制,把握关键节点,突出工作重点。要把特色办学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贯穿于互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优化资源。建设“特色高中”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构建校内联动、校际互助、上下协调、内外衔接的工作格局。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
市十五中在漫卷芬芳中叶茂枝繁硕果累累,
在改革发展中与时俱进跨越发展,
在积涓流而成汪洋中
留下了一行行闪光的足迹。

触摸历史的自豪与自信,
把握未来的睿智与胸怀,
今日之十五中,
必将在新的起点上鲲鹏激浪,
再次谱写全面育人的绚丽华章,
再次创造教育立市、教育强市新的辉煌。
广告
记者:彭春梅
编辑:阮雨红(欢迎爆料、投稿、建议、吐槽……)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