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信息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宿舍

摘要踏着鼓点 跨越前行 —— 黔西南州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回眸“十二五”以来,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黔西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乘着东风,破浪前行。短短数年,按照“十二五”教育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踏着鼓点 跨越前行

—— 黔西南州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回眸

“十二五”以来,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黔西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乘着东风,破浪前行。短短数年,按照“十二五”教育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州教育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十大教育工程”为抓手,通过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截至目前,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划目标任务,各项国计民生综合指标都实现或提前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十大教育工程”的全面推进,悄然改变了全州教育教学水平的量质齐升,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呈现出了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成效显著并非一朝一夕,黔西南州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梁喜明认为,这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数年来,州委、州政府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的韧劲,一如既往地育学兴才,一如既往地创先争优,一如既往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二五”收官在即,“十三五”正扬帆起航,在这关键的时间节点,黔西南州教育事业正踏着创新发展的“鼓点”、一路跨越前行。

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者型、专家型、创新型校长队伍

“一所好学校造就一位好校长,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

走进兴义一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寻找到学校秉承“勤、慎、笃、敬”的校训和“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正如机车引擎牵引着学校的发展。兴义一中校长黄利君认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提升,是在不断的走出去、学进来中借鉴升华。

校长走出去、学进来,这正是校长素质提升工程核心所在。“十二五”期间,全州共选送了141名全州中小学校长(园长)分别到宁波、大连、北京等地培训。坚持举办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共培训校长200余名,推荐10名校长、34名学科带头人参加第48届海内外基础教育研讨会等。

校长素质提升工程的全面推进,为黔西南州培养了一支懂教育、知全局、精管理的学者型、专家型、创新型校长队伍,从而推动了全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名师名校打造工程:提升办学品质 打造教育名片

今年,兴义八中“一校三个省状元”的嘉誉在全州大地上广为流传。在黔西南人的心目中,兴义八中称得上一张教育名片。

教育名片的得来,源于“政府 企业”联合办学的创新模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务真求实的科学管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

名校铸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数年来,兴义八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了外引内培相结合,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开展各种业务学习与培训,注重教师在职培养。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是打造名师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培训教师1563人次,其中完成626名州级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工作,并完成318人的州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黔西南州省州级骨干教师已有900余人;将黔西南州3947名优秀教师送到全国各高校参加短集中研修培训;依托“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平台,共为黔西南州培训12649余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共完成省级教师培训3824人次。

课堂教学创新工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年来,黔西南州初步形成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高效课堂建设为核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共邀请州外专家到黔西南州指导新课改和讲学总计40多人次,学术报告和课堂教学点评45场;组织教师参与州外各种观摩会、研讨会、交流会共计600多人次。指导州教育学会组织学术年会23场,参会教师共3400多名。组织优质课评选,共593名教师参与评选活动,推荐72名优秀教师参与省级以上评选;组织课题立项,国家级1项,省级56项,州级158项;优秀教学、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4项。

素质教育推进工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素质教育推进工程的另一种解读。

多年来,黔西南州探索推行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许多方法和措施。如:晴隆县的民族舞蹈《阿妹戚托》进校园;册亨县的《布依转场舞》成为课间操;望谟县民族传统体育《丢糠包》《耍麒麟》成为教程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丰富课外活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志向高远、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的学生。

“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中学生文艺汇演及中学生运动会。全州共建8所省级“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示范校;2014年,评定州级农村寄宿制管理示范校2所,减负、增效、提质示范校5所;各县(市)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6所,在建2所;2013年,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9所;2014年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24所;新增留守儿童之家45个,获2014年度省级优秀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

学前教育强基工程:规范幼儿学前管理 奠基教育美好明天

据有关专家分析: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都能明白。但是明白了却不能让小宝宝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这是令家长们头疼的一件大事。时常在朋友圈里听到,小宝宝因优质幼儿园名额紧俏,上不了,或者是有些幼儿园每年收费上万,堪比读大学,送不起等声音。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当今教育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有效逐步地解决这一问题,“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继而把“学前教育强期工程”写入了“十大教育工程”规划文件。

文件要求:以学前教育强基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每个乡(镇)建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在人口集中的村(寨)推进一村一园等。

“十二五”期间,在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黔西南州的学前教育工程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据统计,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55.4%提高到72.45%;在园幼儿由77791增加到97577人;公(民)办幼儿教职员工由2612增加到5055人;截止到2014年,黔西南州共有公(民)办幼儿园有487所,比2012增加了278所,基本实现了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

高中教育普及工程:力争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由此可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上,黔西南州面临着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如何才能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按照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以实施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53%提高到68.6%;在校生数由58194人增加到71649人;专任教师数由3425人增加到4253人。2012年,赛文高级中学及兴义五中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复评;2013年创建贞丰中学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于2014年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

职业教育突破工程:加速破解技能人才资源紧缺瓶颈

技能人才匮乏,大学生就业成了老大难问题……这些现象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每一年,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风驰电掣般递增,然而“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就业尴尬依然笼罩着全国。

由此产生“毕业等于失业”的论调,而“啃老族、家里蹲”成为这一时代的新生词语。

如何破解技能人才资源紧缺瓶颈,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以职业教育突破工程为杠杆,从而撬动就业老大难问题。州委、州政府提出,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迁建、改扩建中等职业学校8所,迁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建立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支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突破学生就业瓶颈等。目前,全州共有中高职院校12所,其中,中职学校11所,实训设备总值3791.79万元。中职在校生由20659人增加到29540人;专任教师由367人增加到578人。总投资1.6亿元的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建设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在建中。完成公租房1.15万平方米的建设,共计投资5100万元。

特殊教育关爱工程:让特殊的孩子感受到特殊的爱

大家是否依然记得,电视中那震撼心灵的残障人之舞《千手观音》?舞台上,每一位姑娘们克服聋哑的残障,经过刻苦的训练,把《千手观音》舞蹈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2013年的初冬,一丝丝寒意迷漫在黔西南的上空,一天,笔者跟随着一批社会爱心人士来到了黔西南州盲聋哑学校送关爱。叔叔阿姨们为孩子们送去了一叠叠厚厚的衣服和被子,和他们一起读书玩游戏、一起吃饭交流,场面其乐融融。离别时,笔者依稀记得,孩子们那童真的笑容、那渴望被关爱和不舍的眼神、那无言感恩的心形手势。

残障人是一群弱势的群体,怎样才能让他们接受到公平的教育,意味着他们今后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得到幸福生存的权利,摆脱贫穷和受歧视的境况。

“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提出,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关爱工程,树立关爱残疾儿童少年的理念,重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州市共建特殊教育学校等。目前,全州有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建的有2所。残障儿童在校生由381人增加到931人;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毛入学率由73.8%提高到85%;专任教师由60人增加到91人;校舍面积由13740㎡增加到20358㎡。

寄宿学校攻坚工程:让学校真正变成孩子们的“家”

走进贞丰县这艾小学“少年宫”时,你会经常遇见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正在钢琴室里认真的弹奏最爱的曲目《小星星》,她叫杨红梅,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现在,她已经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因为“家”里有最爱的钢琴和“家长”们。

据这艾小学校长杜忠律介绍,学校充分发挥村(社区、学校)的“五老”优势,结合村情、校情以及学生情况,开展假期学校、四在学校、帮教帮扶等系列活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艾小学“少年宫”是黔西南州创新模式关爱留守儿童的缩影。黔西南州探寻推出了“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四在学校”工作法,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孤独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提出,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好学生住宿问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及教师公租房建设,实现农村教师安居乐教。目前,全州共新建19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总投资2.4亿元;新建寄宿制初中81所,总投资2亿元。截止到2014年,黔西南州在369所小学建教师周转房及公租房8322套,投资4.06亿元。在358所初中学校建教师周转房及公租房1.6万套,投资8.9亿元。

校园安全保障工程:创建平安校园 建设和谐学校

在望谟县民族中学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知识课正在上演,教室里只有学生没有老师,黑板上画着高悬的国徽,下面写着审判庭三字,讲台上安放有一桌椅,名为审判席,两侧依次安放桌椅,名为书记员席、公诉人席、辩护人席、法定代理人席、被告人席。

同学们正围绕某某同学喜欢上网,但是因家庭条件困难,没有钱上网,为满足自己玩乐的需求,走上了抢劫他人钱财的犯罪之路而惋惜。

“审判庭”里,台上辩论激烈有词,台下神情专注认真。同学们正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法律知识。

“十二五”期间,黔西南州着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责任制。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加大安全宣传教育,采取法制教育进课堂的形式,指导、鼓励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到位等。目前,全州已建警务室877所,安装监控设备1011所,配备安保器材1710套;已创建“平安校园”1161所,创建率为78.3%;已配备学校安保1947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