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忧集行唐杜甫
百忧集 行唐杜甫
《百忧集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 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情 感。 以下是关于《百忧集行》的详细信息:
诗歌内容与赏析
《百忧集行》全诗如下: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这首诗通过杜甫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忆, 与现在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少年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 每天可以在庭院中频繁上树摘取成熟的梨枣,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状态。 然而, 现在他已经五十岁, 因为年老力衰, 行动不便,坐卧多而行立少。 他不得不强颜欢笑, 迎奉主人, 内心却充满了悲痛和忧伤。 诗中的“百忧集”不仅是对杜甫生活困境的描述,也是对他一生忧国忧民情感的概括。
创作背景
《百忧集行》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当时杜甫栖居在成都草堂, 生活极其穷困。 他不得不充当幕府,仰人鼻息, 勉强度日。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生活的艰辛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 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
结论
《百忧集行》是杜甫晚期的作品,通过对自己青年时代与老年生活的对比, 展现了他一生的辛酸历程和深沉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生活状况, 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的人格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