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摘要登鹳雀楼原文《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翻译《登鹳雀楼》的翻译如下:Thesunsetsbehindthemountains,theYellowRiverflo

登鹳雀楼

原文

《登鹳雀楼》是唐代 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登鹳雀楼》的翻译如下:

 The sun sets behind th 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If you want to see  a thousand miles, go to a higher floor.

赏析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写远景, 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 写水写得景象壮观, 气势磅礴。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 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 “四语皆对, 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 如果不是气势充沛, 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 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 又厚重有力, 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 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 还想看得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 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 也起了点题作用, 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综上所述, 《登鹳雀楼》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更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它是王之涣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同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