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概述
《登幽州台歌》是唐 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以及在广阔天地间感到的孤独和无奈。 这首诗的语言奔放,情感真挚,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
诗歌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注释
- 幽州台:即蓟北楼, 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 怆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 涕:古时指眼泪。
诗歌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赏析
陈子昂在这首诗中, 通过描绘自己登上幽州台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他感慨于古代圣君的离去和未来明主的未见, 感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 他的泪水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 更是对那个时代不能识才用才的深深遗憾。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明朗刚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尽管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 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 画面顿时神韵飞动, 光彩照人。
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当时陈子昂在征讨契丹的武攸宜军中任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 不晓军事。 陈子昂曾献计略, 并请为前驱, 未被采纳, 反而贬为军曹。 诗人抑郁不得志, 因登幽州台, 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
诗歌影响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富有才能的人士遭受压抑的悲哀, 反映了他们在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这种孤独悲凉之感,在封建社会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 登幽州台歌》反映了这种现象, 表现了子昂怀才不遇的悲感,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唤起人们的共鸣。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 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综上所述,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表达个人情感与政治抱负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自身的悲剧色彩,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状。 这首诗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悦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