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古诗
《观沧 海》概述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 ,以其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 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同时也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的赞歌。 全诗语言质朴, 想象丰富,气势磅礴, 苍凉悲壮,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以及一揽天下、豪迈自信的胸怀, 抒发了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创作背景
《观沧海》的创作背景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 师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对曹操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次大获全胜、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为了清除边患,巩固后方,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八月出奇兵袭击乌桓,在柳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九月胜利回师时, 路经碣石, 诗人乘兴登临, 即景抒情,写下了这篇豪迈的诗章。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的原文如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 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 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 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一首典型的四言写景诗,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登山观海所见的景象, 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诗中的“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 即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全诗通过对大海辽阔、壮美的描绘, 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性格特点。 例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样的句子,不仅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也暗示了诗人想要像大海容纳日月星辰一样,包容万物、统治天下的伟大理想。
此外, 《观沧海》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它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充满了强大的情感力量, 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结论
综上所述,《观沧海》不仅是曹操个人情感的抒发, 也是其政治抱负的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楠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