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和子由渑池怀旧

摘要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如下所示。创作背景苏轼的弟弟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就中了进士。他们兄弟二

和子由 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如下所示。

创作背景

苏轼的弟弟苏辙十九岁时, 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就中了进士。 他们兄弟二人在赴京应试的路上经过渑池, 一同住在县中的僧舍, 并在墙上题诗。 后来, 苏轼要去陕西凤翔做官,再次经过渑池, 于是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以回应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4] ()]。

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原文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翻译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翻译如下: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 你觉得像是什么? 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 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 正是偶然的事, 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 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 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 人又疲劳, 驴子也累得直叫。

注释

《和子由渑池怀旧》的一些注释如下:

  1. 子由:即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2. 渑(miǎn)池: 地名,今属河南。
  3. “人生”句: 此是和作, 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4. 老僧:即指奉闲。
  5. 蹇(jiǎn)驴: 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 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比喻,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中的“雪泥鸿爪”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用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 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前四句一气贯串, 自由舒卷, 超逸绝伦, 散中有整, 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当飞鸿远去之后, 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 解。 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 , 在宋代即被人称道,并被作为……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 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 未到任), 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 又经过这里, 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他觉得, 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 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 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 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 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 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 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 偶一驻足雪上, 留下印迹, 而鸿飞雪化, 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 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 低沉中有昂扬, 读完并不觉人生空幻,反有一种温暖之情荡漾心中, 犹如冬夜微火。诗人于“怀旧”中展望未来, 意境阔远, 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 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总的来说,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 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熙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