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招生知识 > 招生知识

惠州一绝食荔枝

摘要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赏析《惠州一绝食荔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面对政治挫折时的豁达态度。诗歌内容与创作背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 州一绝食荔枝》赏析

《惠州一绝食荔枝》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同时也反映出他面对政治挫折时的豁达态度。

诗歌内容与创作背景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1])

这首诗的大意是: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和黄梅轮流成熟。 如果每天能够吃到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留在这里,成为岭南的人。

据考证 , 绍圣三年(1096)苏轼在惠州创作了这首诗。此时的苏轼因为被贬到岭南, 不得签书公事, 流连风景, 体察风物, 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

赏析

对岭南风物的赞美

苏轼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对岭南地区自然风光和水果的喜爱。 他描绘了罗浮山下四季如春的景象,以及卢橘和杨梅依次成熟的画面。特别是最后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作岭南人”,表达了他对荔枝的极度喜爱,甚至愿意为此永远留在岭南地区。

流露出 的豁达态度

尽管苏轼身处政治困境之中,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 反而通过赞美岭南的风物来表达自己的乐观旷达。 他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蜜的赞歌, 显示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超然态度。

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经历 了许多起伏不定, 从早期的锐意进取到后来的屡遭贬谪, 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惠州一绝食荔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生活境遇的淡然处世, 以及对自然美景和美食的欣赏。 这种转变或许是他对人生哲学的一种领悟,也是他个人修行的一种体现。

结论

总的来说,《惠州一绝食荔枝》不仅是苏轼对岭南美好事物的赞美诗,更是他 面对人生挫折时展现出豁达心态的写照。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成为了苏轼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陈楠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