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望洞庭
《望洞庭》是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 诗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望洞庭》的全文及其赏析。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 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
仿佛白银盘中放置了一颗青螺。
赏析
《望洞庭》是刘禹锡在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赴和州刺史任、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描写了湖水与月光交相辉映的景象, 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和谐。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 用镜子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 宛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既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又暗示了月光的柔和。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 将视角拉远,描绘了洞庭湖的全景。 诗人从远处眺望, 看到洞庭湖的山水在月光下呈现出一片翠绿,充满了生机和美感。 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 则运用了巧妙的比喻, 将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银盘, 而湖中的君山则像是一颗青螺,静静地躺在盘中。 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还赋予了它一种静谧而高贵的气质。
整首诗语言清新, 意境优美, 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提到, 他在长庆四年八月, 从夔州刺史转任历阳(和州), 途经洞庭湖时创作了这首诗。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谪, 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这首《望洞庭》正是他在旅途中, 面对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 字梦得, 籍贯河南洛阳, 生于河南郑州荥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他是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他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虽然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在文学和哲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望洞庭》不仅是刘禹锡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更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 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夕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