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辛弃疾
《木兰花 慢》辛弃疾作品赏析
《木兰花慢》是南宋 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该词的具体内容以及对它的赏析。
原文
《木兰花慢》的原文如下:
可怜 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 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翻译
该词的翻译如下: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 悠悠忽忽地向西走, 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 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 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 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 空无所有, 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 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 却不会掉下来, 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 可又无从查问根由, 这事真是不可捉摸, 而叫人发愁。 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 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从海底经过, 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 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 那么, 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赏析
《木兰花慢》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中秋咏月词。 词人效仿屈原《天问》体, 对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 对种种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对月亮东升西落、盈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猜测性解释, 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求索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也暗含对人生、对社会的无限困惑和满腔悲愤、痛苦无人理解的郁闷。 这首词在形式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 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 通篇设问, 一问到底, 一气贯注, 势如破竹。 词人切入的角度独特, 联想和想象大胆丰富, 几乎用到了所有关于月亮的故事传说, 既充满着浪漫主义、美轮美奂的色彩, 又包含着生活逻辑, 更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 新颖别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庆元中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 南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官员, 虽然不再委任职务, 但给以丰厚的钱财, 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 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 此词为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的一首词。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 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 后改字幼安, 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 豪放派词人, 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 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后被弹劾落职, 退隐江西带湖。
综上所述,《木兰花慢》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才华的展现, 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状况和自我情感的独特表达。 通过这首词, 我们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他深厚的艺术造诣。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